【溫故知新】注重學術從業者的主體性
匿名審稿確有必要,但不必迷信。不論大學還是刊物,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主體性。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鄭生竹
匿名審稿確有必要,但不必迷信。不論大學還是刊物,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主體性。
最近有幸出席某重要刊物的編委會,一位社會學者在會上說,學術與社會密切關聯,有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學術(大意)。這話對我啟發很大。我們現在處于一個真正多元紛呈的社會,人們的喜怒哀樂頗不相同。學術界亦然,同一個系里不同老師的學術標準,可以有天淵之別。學術本以多元為妙,但現在崇尚以多為勝的“學術民主”,標準不同甚或對立,就可能造成非常不妙的結果。
現在似乎人人都對大學教育不滿意,找不到原因,于是發現了“大學行政化”這一人人得而誅之的罪魁禍首。最讓我感動的是,居于教育行政化頂端的教育部,也時常抨擊大學“行政化”,主張“去行政化”,讓我們對大學的起色充滿希望。其實大學教育的不如人意,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行政化”僅其中之一,還未必是最主要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或是越來越多的老師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