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掌舵者:妥協與堅持
最近一年,央行牽頭的金融改革速度明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改革政策性銀行、鼓勵建立民營銀行、為互聯網金融立法、推動利率匯率改革……在急劇變化的全球金融市場上,中國央行越來越成為萬眾矚目焦點。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劉慧敏
2015年3月12日,北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答記者問。
最近一年,央行牽頭的金融改革速度明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改革政策性銀行、鼓勵建立民營銀行、為互聯網金融立法、推動利率匯率改革……在急劇變化的全球金融市場上,中國央行越來越成為萬眾矚目焦點。
2015年8月25日黃昏,擠在地鐵里的下班族們帶著倦容刷著滿屏綠色,這一天,股市暴跌,重回“2000點”時代。六點二十分左右,一條新聞推送閃現在手機上:“央行宣布明起降息降準”,進一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
在數月來的股市下跌當中,被股民稱為“央媽”的中國人民銀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來前后四次“雙降”,分別在4月、5月、6月和8月,每次都激起一輪公眾討論。
實際上,央行角色的凸顯是近十年來逐漸完成的過程。而這期間它的掌舵者是周小川——新中國成立以來任期最長的央行行長,至今履職十三年。
最近一年,央行牽頭的金融改革速度明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改革政策性銀行、鼓勵建立民營銀行、為互聯網金融立法、推動利率匯率改革……這讓中國央行越來越成為全球焦點。
放錢,收錢,誰說了算?
除了部委之間的博弈,央行要面對的還有一個復雜的決策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是北京金融大街由南至北的第一棟建筑,形似一只側放的金元寶。在它的附近,有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有各大銀行、券商機構總部,也有財政部、發改委等國家部委。
與地理位置的關系相似,央行在行政結構上也深處這些機構當中,找尋自己的角色。央行作為金融領域政策牽頭人的定位,也大致僅形成于三年前。
2013年,延宕十年之久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重新啟動。8月20日,國務院批復中國人民銀行提交的《關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工作方案的請示》,同意建立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為成員單位,必要時可邀請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參加。
“由央行牽頭,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一位央行司局級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金融監管層之間的協調機制最早始于2000年。2003年銀監會成立之后,央行、證監會和保監會中的央行一方換成了銀監會,央行自此退出監管協調機制。“以前講監管協調,好像是三會之間的事,跟央行關系不大。”上述央行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三個同屬正部級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并不容易。2003年9月,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并明確例會每季度召開一次。不過,第二次例會召開已是次年3月。
2004年,“德隆事件”暴露的金融控股集團監管缺位,以及“銀證保”交叉性金融產品的大量涌現,使得此后統一金融監管的呼聲日漸高漲。2008年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再度重啟,卻再度無疾而終。
五年之后,伴隨金融協調機制的第三次重啟,在一行三會中“地位最高、資歷最老”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被賦予了召集人的角色。在央行內部人士眼中,更深層的意味在于,央行至此確立了金融監管的主導權。
“如何實現監管協調,央行怎么牽頭,很多事情要做,部門之間的博弈有很多。”上述央行官員說。
除此之外,央行要面對的,還有上下級的決策命令。
跟美聯儲等其他國家央行不同,中國央行是隸屬于國務院的部級單位。這意味著央行并沒有貨幣政策的最終決定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并非決策機構,而是“決策咨詢機構”。委員會的意見只作為建議,上呈國務院。
周小川也是貨幣政策委員會主席,貨幣政策委員會由他以外14人組成,現任成員包括兩位央行副行長、一位央行行長助理、三位行業專家,以及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統計局局長、銀行業協會會長、“三會”(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主席各一人。
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這些重大決策,并非由央行一家拿意見,而是由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征求各部委意見。“具體的決策過程此一時彼一時,跟個人性格、魅力都有關系。”前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說。
貨幣政策委員會每季度例會前,都會召開專家咨詢會。其他學者在媒體上發表的文章,也會被搜集過來作為資料。“決策都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多次參加專家咨詢會的滕泰說。
2010年上半年,央行曾三度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一位央行內部人士回憶,這三次動作都曾遭遇很大壓力。5月之后,更是“被壓住什么也干不了”。
其間,報送至周小川的央行報告,對通脹已持“非常鷹派”的觀點。上述人士回憶,&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