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那些走過天安門的方陣
足足在天安門城樓站了6個小時的毛澤東以“又愉快又不愉快”來形容自己開國大典時的復雜心情:“中國解放我是很高興的,但是總覺得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中國很落后,很窮,一窮二白?!?/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蘇永通 李梁 曹海東 馮翔 呂宗恕 聶寒非 李楠 馮飛 向陽 袁蕾 李曉婷 劉小磊
1951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節閱兵式的炮兵部隊。拖拉機拖炮是當年國慶節閱兵的一道獨特“風景”。
1949年8月1日,解放軍各部隊都按照慣例,為“建軍節”舉行了不同的慶?;顒?。那天,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來到擔任北平地區警備任務的華北軍區北平衛戍區部隊,等待他的是一場閱兵。
當時,北平衛戍區的部隊人數不多,但列隊齊整、口號洪亮,威武雄壯的精神面貌讓聶榮臻眼前一亮。檢閱完部隊之后,他便與華北軍區政委薄一波一起起草聯名報告,建議在開國大典上增加一個閱兵儀式,一來可以讓解放軍參與到這一歷史時刻之中,二來也能讓全國人民看到,共產黨的部隊有能力保護所有國民。
也正是從這一份報告開始,天安門城樓前14次走過接受檢閱的武裝部隊。其間一些方陣出現又消失,與六十余載的時光一起,見證了這支軍隊與這片土地的風雨變遷。
1949年:“又愉快又不愉快”的開國閱兵
聶榮臻的建議被采納了一個多月之后,開國閱兵式上,解放軍連軍服都還沒有統一的款式。陸軍官兵全部身著顏色相近的黃綠色軍裝、頭戴鋼盔,女兵則穿黃色連衣裙。
更尷尬的是,他們手里的武器來自英、美、德、日等不同國家,頭頂飛過的飛機也是美制和英制。甚至有人調侃,這次閱兵式上的各種裝備之中,只有戰馬是我們國家自己產的。
地面上,一輛裝甲車在駛到天安門西側時突然熄火,堵在前進的道路上。后面裝甲車里的駕駛員馬上按照預案,驅車上前把開不動的裝甲車一路頂到西長安街,才保證后面方陣的正常行進。
足足在天安門城樓站了6個小時的毛澤東以“又愉快又不愉快”來形容自己開國大典時的復雜心情。他后來解釋這種復雜時說:“中國解放我是很高興的,但是總覺得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中國很落后,很窮,一窮二白。”
1950年國慶大閱兵,騎兵尚是最引人注目的受檢方陣。
1954年:“紅色哥薩克”的 最后一次
1949年開國閱兵時,以王牌部隊的姿態壓軸登場的是騎兵方陣。當時,共從全軍調用軍馬2000余匹,最終篩選下1978匹參加檢閱。
在《騎兵進行曲》的伴奏下,先是呈6路隊形的3個騎兵團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爾后是一個騾馬拖曳的75毫米野炮營。方陣中,軍馬或全紅、或全白、或全黑,三色相間;騎在馬上的指戰員,身著草綠色軍裝,手握鋼槍,腰挎戰刀。
1955年時,已無法展現軍隊最新、最強面貌的騎兵就此在閱兵式上消失。至上世紀80年代的百萬大裁軍,解放軍淘汰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的歷史走向終結。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F在,在新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中,已完全找不到騎兵、軍馬的詞目了。
1955年:第一個“將軍排頭兵”
備受矚目的“將軍排頭兵”并非此次閱兵首次出現,其傳統可以追溯到60年前的國慶閱兵。
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度,先后在北京和各大軍區所在地舉行了授銜授勛典禮,第一批將軍就此誕生。中南海授銜授勛3天后就是10月1日國慶節,剛剛被授予少將軍銜的軍事學院基本系副主任劉子云就成為了第一個“將軍排頭兵”,那年他41歲。
16歲就拿起梭鏢加入紅軍的劉子云曾爬雪山、過草地、血戰雁門關、收復晉西北、挺進林海雪原、湘西大剿匪。“更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我父親當時已是中國培養軍事人才的主要教員之一。”劉南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55年10月1日一早,已是將軍的劉子云穿著嶄新的55式軍禮服,佩戴少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勛章,引領著一面“八一”軍旗和軍事學院方隊,再次通過天安門廣場。在外界眼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結束了“有軍無將”的歷史。
1958年:“民兵師”里的 抗戰老兵
在1958年,就有來自太行山、白洋淀等革命老根據地的殺敵英雄參加當時的國慶閱兵。這些曾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官兵,僅僅訓練二十多天便出現在“首都民兵師”之中。
彼時,中央軍委提出:“必須積極積蓄和壯大后備力量,貫徹執行把預備役和民兵合而為一,實現全民皆兵的方針。”9月29日,毛澤東發表了“民兵師的組織很好,應當推廣”的談話。“首都民兵師”便應運而生。
閱兵當天,與老兵們共同通過天安門的,還有戴安全帽的工人、扎白頭巾的農民、白上衣藍褲子的學生、臉膛曬得黑紅的女民兵。
站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保加利亞部長會議主席契爾文科夫問毛澤東:“這些民兵組織起來要多久?”
毛澤東回答說:“不到一個月。北京已經組織起了50個民兵師,全國各地也在很短時間內組織起來了。這是軍事組織,又是勞動組織,又是教育組織,又是體育組織。”
1959:用閱兵展現自力更生
追溯閱兵式上受閱武器裝備國產化的開始,那是在1959年。
上世紀50年代后期,中蘇兩國“蜜月期”結束。
1959年6月,蘇聯通知中國,在核武器技術援助方面要“推遲兩年”。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年的閱兵方案核心是:突出中國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軍事現代化。
閱兵式上,展示了第一代中國制造的主戰坦克“五九式”,受閱部隊所持最新輕武器也都是中國產??哲娞蓐犦^以往增加,編隊由1954年時的3機增加到5機,飛機的總數由111架增加到155架,飛機的整體性能也超過此前的任何一次閱兵。
當年的國產化背后離不開“老大哥”的幫助。“五九式”根據蘇聯T-54A改裝;空中梯隊中,自主生產的噴氣式戰斗機殲-5是沈陽國營112廠參照米格-17F仿制的。
這次閱兵正逢廬山會議之后,原本決定由國防部長彭德懷負責的閱兵工作,改由接任國防部長的林彪接手,并取代彭德懷檢閱部隊。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逢“小慶”之年,但三年饑荒剛過,全國經濟正處于恢復時期,大型的慶典活動就被取消了。到“文化大革命”之后,1969年國慶雖有大規模的群眾游行和軍隊方陣,卻沒有了武器裝備的展示,國慶閱兵就此暫停。
2009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紅衣白帽的女民兵方陣從天安門前走過。
1984年-2009年:改革開放后的軍隊成長
軍隊的發展離不開一個時間節點:改革開放。
1981年,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已有2年多。1月,中央軍委在京西賓館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提出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3月,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提議在9月的張家口軍事演習之后舉行閱兵儀式。
在9月14日10萬人的軍事演習之后,共有53個地面方陣接受鄧小平等人的檢閱。也是在對受閱部隊的講話中,鄧小平發出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號召。其中“正規化”一詞由他在審閱講話稿時親筆所加。這次閱兵也被后人認為是1984年國慶閱兵的熱身。
1984年國慶閱兵是時隔24年之后,閱兵重新進入公共視野,也是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閱兵口號出現在閱兵式上的第一次。
也是在那一次閱兵式后的慶典游行中,北京大學的學子舉起了“小平您好”的橫幅。
1999年,高科技武器裝備開始成為解放軍主戰武器,國防科技含量增大,軍兵種多棲作戰、特種作戰的特點顯現。
那年,除了飛行員方隊、武警特警方隊、預備役部隊之外,上世紀50年代組建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梯隊,以及1988年剛成立的陸軍航空兵梯隊都是第一次參加閱兵。
由于這是時隔15年之后再次舉行國慶閱兵,又逢世紀之交,最終決定,要充分展示中國主要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近15年來新增的兵種必須參加受閱。
除了新兵種,那一年,參閱的都是具有光榮傳統的精銳部隊,包括“葉挺獨立團”、平江起義紅軍團、“上甘嶺特功八連”、空軍“王海大隊”等。
2009年,具有偵察監視、引導打擊、潛水登陸、空中滲透能力的特種兵方隊第一次成建制接受檢閱,中國首批女戰斗機飛行員駕機組成教練機梯隊,最后一個飛越天安門廣場。
此前,空軍在全國12個省份招收首批戰斗機女飛行員。每一個報名者要接受的體檢小項就有數千個,二十余萬報名的應屆高中女畢業生絕大多數都被淘汰。最終,只有35人通過所有測試。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