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學堂】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抗戰時期的大學
在這里,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后,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里,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 三所名校,怎么管?
從左至右: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
北大前校長蔣夢麟回憶說:“在困難時期,執掌一所大學是件令人頭疼的事。而在戰亂中的年代,與兩所不同校風的大學及性情各異的教授合作,無異難上加難。”
西南聯大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校務,三校校長輪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后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主導校務?! ?/p>
三所大學的教學單位組成文學院、法商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共十七個系。“清華嚴謹,北大自由,南開活潑”,而將三校學風熔為一爐的西南聯大,則兼具“清華和南開的嚴謹教學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傳統”。
2 投筆從戎:抗戰的生力軍
西南聯大師生歡送從軍抗日同學
西南聯大師生歡送從軍抗日同學
在今天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的背面,鐫刻著1946年5月4日立碑時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個名字,有兩人重復刻名,實為832人)從軍學生不完整名單。由于當時條件所限,長沙臨時大學時期295人從軍學子絕大多數未列入。兩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從軍人數比例高達14%。也就是說,每一百位學子里便有14人投筆從戎。連校長梅貽琦的一兒一女也投軍,分別加入中國抗日遠征軍和空軍,一時傳為佳話。
貢獻有多大?我國著名翻譯家,后來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在聯大就讀時,為飛虎隊準確翻譯了一份情報,粉碎了日軍對昆明的一次空襲。梅貽琦的獨子梅祖彥對火焰噴射器準確翻譯,對其在緬北戰場上投入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犧牲有多大?1944年6月18日,在湖南芷江的空軍第五大隊的校友戴榮鉅,駕駛飛機掩護轟炸機轟炸長沙,途中與敵機遭遇,不幸機墜。駐防陜西安康的空軍第三大隊的校友王文,1944年8月在保衛衡陽戰役中與敵機作戰時殉國。
從軍名人有幾多?現代詩歌第一人的穆旦值得一提。那時,穆旦已是西南聯大的留校教師,卻主動報名參加了遠征軍,在杜聿明的第5軍軍部供職。他后來參加了遠征軍兵敗緬甸后的野人山大撤退,抗戰勝利后,寫出詩作名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
參加抗日遠征軍在緬北作戰的聯大學生兵中,走出一位中科院院士——被稱為“世界光導纖維之父”的黃宏嘉。
3 聯大的“長征”
圖為1938年2月26日,西南聯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