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環境應急戰三十天修復天津港
在追查爆炸事故之余,天津港還有另一個戰場:環境應急與修復戰。最高峰時,爆炸點方圓5公里范圍內,聚集著上千名環境應急人員。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邵啟月 楊凱奇 唐歡
2015年9月7日,天津港七號門前,施工人員已搭起腳手架,開始對受損建筑進行修繕,對破損嚴重區域進行拆除維修。
2014年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訂之后,國家級環境應急預案第一次啟動。
此次處置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代價,以風險防控為核心的常態化管理亟待建立。
在追查爆炸事故之余,天津港還有另一個戰場:環境應急與修復戰。最高峰時,爆炸點方圓5公里范圍內,聚集著上千名環境應急人員。
這亦是中國環境應急力量的大閱兵。與十年前震驚國人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相比,參與者的一大感受是:從倉促走向從容。
天津港的那兩聲爆炸已經過了一個月。
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口,掛著“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禁止通行”標識的天津港依舊繁忙。為了給事故清理車輛留出通道,多條道路禁行,來來往往的集裝箱車輛在寬闊的泰達大道上擠成了一列“火車”。
扭曲的集裝箱殘體和破損的門窗還會勾起人們的回憶,而在周遭的環境中,爆炸泄漏的劇毒品氰化鈉則是看不到的恐懼。它們可能會循著空氣、水體和土壤,不斷蔓延。在潮濕空氣中,這些白灰色粉末會緩慢發出劇毒、易燃的氰化氫氣體;在水中,它們像鹽巴一樣極易溶解,繼而滲入土壤甚至地下水。
這是2014年底《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訂之后,國家級環境應急預案第一次啟動。700噸氰化物被確定有500噸遺留于現場,如此巨量劇毒物,這也是中國環境應急隊伍遇到的罕見挑戰。
上千名環境應急人員,各地馳援的環保企業,上百個監測點位,24小時捕捉氰化物的蹤影。2015年9月7日,天津市環保局網站刊文:“截至目前,沒有發生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這次應急和歷史上其他事件不太一樣,過去或多或少都有些影響。但這次事故區排放的污水沒有問題,馬路上的積水取樣也沒有問題。”同一日,環保部應急辦主任田為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場國家級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戰已歷時近一個月。不過,爆炸核心區那一攤高濃度廢水,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修復,仍是一場以月,甚至以年來計的持久戰。
診斷
瑞海物流倉庫的所在地在淺灘上填海建成,視野遼闊,空氣擴散條件好,城市里難以見到的鳥兒時而成群掠過。這里距離天津市區50公里,距離入???.5公里,距離最近的居民小區600米。
2015年8月12日23:34,瑞海物流倉庫的兩聲爆炸震碎了2公里外的櫥窗,也將堆積于此的?;窉佅蚩罩?,落入溝渠和大地。污染物在氣、水、土中散開,急需進行環境監測。
在爆炸后的一個多小時,天津開發區環境監測站就給出了第一組空氣監測數據。在爆炸前3個月,為應對化工區偶爾的起火和小爆炸,這個只有10個人的監測站恰巧購買了一臺便攜式氣象色譜質譜分析儀。“爆炸在我們的東側,我們比較謹慎,從遠處逐步推進監測,濃度不高,再往前走。”站長盧鋼說。
爆炸后半小時,濱海新區環境保護和市容管理局塘沽監察支隊到達了距爆炸點僅200米左右的核心區域。夜間,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人員在煙霧和刺鼻的氣味中,戴著防毒面具安裝了監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