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不要笑,嚴肅點”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里看不到的
嚴格來說,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紀錄片:BBC起意,招募、選拔他們認為合適的中國面孔的老師,到選定的英國公立學校,展開一場他們認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責任編輯:李曉婷 袁蕾 實習生 張冉婷
“中式學校”的校長李愛云(中)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臉上總掛著笑。但在拍攝紀錄片的宣傳照時,導演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云:“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
嚴格來說,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紀錄片:BBC起意,招募、選拔他們認為合適的中國面孔的老師,到選定的英國公立學校,展開一場他們認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和中國學生比,英國學生老是輸?
事情要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說起,在這個測試中,上海高中生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英國學生卻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英國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套紀錄片真人秀——《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測試中英教育到底有什么區別。
拍攝進行了一個月,更長的時間花在了前期籌備上。在這個由BBC發起的項目里,BBC負責招募、選拔五位中國老師前往位于英國漢普郡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在臨時組建的“中式學校”內,對博航特中學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式教育試驗。BBC承擔老師們的住宿、交通。項目最后,讓兩種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哪邊的成績更好。
2015年8月4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在英國首播,并通過視頻網絡在中國傳播,立即在中、英兩國引發巨大關注,視頻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紀錄片中,中國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猙獰”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
中英兩種文化的沖突、課堂的無序、中國老師的崩潰:這似乎是一場中方注定失敗的試驗。紀錄片最后,考試成績公布,“中式學校”學生的數學、中文、科學(包含生物、物理、化學)成績以絕對優勢贏得勝利。
紀錄片2015年3月底拍攝進行到尾聲時,BBC紀錄片對外宣傳負責人瑞秋·鮑來到博航特中學,讓五位老師為紀錄片拍宣傳照。“你們誰是(中式學校的)校長?”鮑詢問。四位老師指了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特級教師李愛云。
李愛云說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她站到前排,面帶微笑地望著攝影機。一位工作人員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云:“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李愛云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導演組仍不滿意,干脆把五位老師中表情最嚴肅的科學老師楊軍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攝。宣傳照下,5位老師表情古板,充滿象征意味。
BBC拒絕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但提供了一份“新聞聲明”,提到他們想借此“整頓英國教育,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國的課堂”。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課
紀錄片一開場,英國的中學生換下襯衫、短裙,穿上中國式校服,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些符號性極強的場面,也是英國人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填鴨式”教學畫面反復出現并被強化,比如:老師不斷重復一個單詞,或是揮著教桿,在幻燈片上指指點點。
“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經改變了。”李愛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五位老師并不能代表中國教育,而中國因經濟、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很大。
五位參與拍攝的中國老師,都說著流利的英語,都有歐美留學經歷。李愛云和數學老師鄒海連分別來自兩所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