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秩序助中國早入富國俱樂部

競爭秩序和低稅模式的理念,既強調原則,又帶有折中務實的色彩。既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發揮政府的授能作用。這種經濟秩序最終有利于每一個人,也有利于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醒

(向春/圖)

編者按:

在近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未來4到5年間,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左右。今后五年將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對于季度性的短期經濟波動,中國政府將不會特別在意。這意味著,主事者將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制約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中長期問題的解決上。經濟結構自然重要,但一個能充分釋放各方面潛力而又更趨公正的競爭型經濟秩序,當更為基本。本文結合中國的改革歷程,對這一基本競爭秩序做出了簡要闡述。供讀者參考。

競爭秩序和低稅模式的理念,既強調原則,又帶有折中務實的色彩。既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發揮政府的授能作用。這種經濟秩序最終有利于每一個人,也有利于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為了取得長足的經濟發展,中國需要從選擇性遵循這種經濟秩序,轉向普適性遵守。這樣才能更大程度上使得資源朝著回報率更高的方向配置,使得創新更加潮涌,由此發揮每個人的自利潛能,有意無意地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使中國早日進入富國俱樂部。

林毅夫教授最近發表了《新結構經濟學》,其實回到了德國歷史學派的舊窠臼,從而得出很多特殊論的結論。這實在令人遺憾。

用主流話語來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但解決了絕大部分就業問題的民營企業,其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根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民企自身原因之外,也有政策法規原因和市場變化本身的原因。

從法律和政策規定上來看,一是民企地位仍然相對較低,不同所有制的平等還沒有很好地實現。二是民企的法律安全問題有所加重。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煤礦業的結構調整,是以部分犧牲民營煤礦業主的基本權利為代價的。地方保護主義導致一些外地企業在中西部的經營遭遇額外的困境。三是貨幣與信貸政策傳導有問題,大量增發貨幣成為金融資產在金融部門打轉,沒有流向實體經濟,民企還是融資難。四是前些年為了增長,沒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經濟刺激方案的主要受益者不是民企。五是過去很長時間內的匯率大幅上調影響到大量東部民企的出口,不久前的匯率下調,還沒能解決這一問題。此外,稅負總體過重,地方行政部門自由裁量權過大等等,都是現實的困難,擺在民企面前需要解決。

歐肯對“競爭秩序”的看法

近年來,促進民企發展的政策,也可以說是層出不窮。但在現實中的落實程度,還難如人意。限于篇幅,具體的細節不能展開,就核心原則而言,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生存與發展,有賴于存在一個競爭秩序為其保駕護航。

根據德國弗萊堡學派代表人物歐肯在其《經濟政策的原則》著作中的觀點,需要由國家建立和維持競爭秩序,而且國家必須在法治國框架內運作。這一競爭秩序的構成原則一共有七項:一個有運作能力的價格體系,幣值穩定,私人產權,開放市場,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