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善待難民的文化基因
今年4月,一艘載有大約100名難民的木船在羅德島附近海域撞上石頭沉沒,島上居民率先駕駛自己的船只,跳進海里營救遇難者,參與營救的還有度假的游客,他們自發的行動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
責任編輯:聶寒非
歐洲福利保障吸引難民。
在艾杜邁尼,希臘人拒絕稱西北邊的馬其頓為馬其頓(Macedonia),而稱為費羅姆(FYROM),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的英語縮寫;拒絕稱東邊土耳其境內的伊斯坦布爾為伊斯坦布爾,而稱為君士坦丁堡。這兩個地名,連系著三個國家,乃至東西方文明沖突與交匯的復雜歷史。
馬其頓和伊斯坦布爾之間,有一個古希臘小村子遺址,名叫斯塔基拉,位于風景如畫的赫爾克迪克半島上。這里是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出生地。公元前348年,古希臘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洗劫、摧毀了斯塔基拉,將所有民眾變成奴隸,這是古代世界所有難民的命運。后來,腓力二世聘請亞里士多德擔任時年13歲的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回報,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