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上海正能量”
最近,上海在進行一場特別的紀念儀式。紀念的主體,是當年從納粹德國的魔掌下逃至上海避難的一群猶太人。
責任編輯:馮翔 實習生 潘章帥
以童年薩拉為原型的銅像“風雨同舟”佇立在當年猶太人常去的白馬咖啡館門口。
最近,上海在進行一場特別的紀念儀式。紀念的主體,是當年從納粹德國的魔掌下逃至上海避難的一群猶太人。
今天,猶太人依然在這座城市,并與它共同找到了在這個時代攜手并進的方式。
“真是個騙子,哪能做得出噶覅面孔(這么不要臉)的事體!”一位黃發的西方婦女,臉孔卻像是亞洲人膚質,操著一口地道的中文普通話,偶爾夾著幾句地道的上海方言:
薩拉·伊馬斯,這位擁有中國和猶太雙重血統的66歲老太太,昂著頭,提起氣,雙手舉過肩膀,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番與活動主題完全無關的演講,或者說是控訴。由于情緒激動,她的頭發有些亂。面前,有黑發黑眼的中國人,也有金發碧眼的猶太人。
這是2015年9月6日,上海福壽園內“猶太紀念園”的揭幕儀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納粹德國屠殺的猶太人有約600萬。至少有1.8萬名猶太人從各個國家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上海避難,直至二戰結束。當時的上海,是一個處于權力真空的公共租界,對所有入境者來者不拒。薩拉就是現在還生活在上海的猶太難民后裔之一。
“……如果我死了,我一定葬在這里!”活動正式開始后,她迅速改換演說主題,回到“正能量”的軌道上來。一席話終,她宣布自己要去趕另外一個場子,匆匆離去。送給人們一個飛吻。
薩拉的控訴
圍著她的人實在太多了。
挎著布袋的中國老人、舉著話筒的記者、認識她的老朋友們蜂擁而來,薩拉不得不換個寬敞的地方。
薩拉在上海是一個名人,是虹口區政協委員。童年時的她,如今就站在為紀念上海難民歷史而重建的一座老房子門口——以銅像的形式。一位銅鑄的中國女性正在為她舉著雨傘。這組銅像,叫做“風雨同舟”。
她會出席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場合:給官員上課、講述猶太人的傳奇歷史、財商講座、教育沙龍、女性論壇……這些光環的基點,是“猶太難民后裔”的標簽。她的父親是一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