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鄉下人與中國文化
如果,“中國文化在臺灣”能一部分成立,其中關鍵,就在于臺灣的喪祭傳統并沒有斷絕。
責任編輯:朱又可
瓊林蔡氏家廟祭祖,鄉老敬天桌前跪拜。今天人心慌失、生命之無法安頓,個中原因,主要正在于喪禮與祭禮的淪喪。
如果,“中國文化在臺灣”能一部分成立,其中關鍵,就在于臺灣的喪祭傳統并沒有斷絕。
大家只消留意那些從來沒讀過書卻比誰都更重視喪祭的臺灣鄉下老翁與老媼,看看他們臉上的溫厚與安穩,就全明白了。
壹
第一眼看浩波,覺得他相貌奇特;后來熟了,果然,土家族,老家住湖北神農架。
浩波上的,是我的《史記》課。說是上《史記》,其實更多以事顯體,無非,就是談談我眼中的中國文化。那回,我在大陸第一次的長期課,每天早上上課,連續兩星期;第一天,我就留意了浩波。浩波聽課,神情專注,且豐富,且有種感覺得到卻說不清楚的翻攪與轉折。后來才知道,事業有成的他,準備了十來年,已取得綠卡,再過陣子,就舉家要移民美國。迥異于早先年間(譬如一二十年前)大陸移民美國,幾乎一個個都頭也不回、像衣錦“離”鄉般地高調而自信,而今,有了根本變化:越來越多如浩波者,臨行之前,不知為何,竟有些躊躇,也有些困惑。于是,浩波想赴美之前,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他得補些課,好好把中國文化給弄明白。
兩星期的《史記》課上完,浩波請吃飯;宴席才開始,箸未動、菜沒夾,他舉杯先敬了酒:“薛老師,您把我們給解放了!”
解放?我聞言大笑。
浩波又說,“薛老師,您解放的,絕不只我一人,還包括了課堂上大部分人!”
喔,是真的嗎?
其他人如何,我不得而知。但下一回我再去辛莊,就聽說浩波已全家赴美了。不過,大概就過去生活個半年,看一看、學一學。之后,舉家再回北京;他決定,不移民了。
貳
辛莊村子邊,有一條數里長的柏油路,路不寬,車不多,兩側植有華北常見一株株高直挺立的楊樹。在辛莊,我只需早上上課,空暇多,因此常在楊樹林下閑步;一如我在臺東池上鄉的每天晨昏,要不大埔小區、要不大坡池畔,總要走走繞繞、繞繞走走,沿途也多半只是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甚至連運動都談不上。反正,就是我的日常。
不過,在辛莊散步時,除了楊樹林一旁的京密引水渠、稍稍遠處的燕山山脈,以及樹梢間長長尾巴的喜鵲之外,我還看到一樁奇特的景象。記得頭一回看到,還真微微一怔。等第二回,又看到迎面有人忽地從單車跳了下來,牽著車,招呼問好,等過了身,再跨上單車從容騎去,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喔,原來這是古風猶存呀!
這樣地推車問好,后來漸漸遇得多,其中,有我辛莊師范的學生,也有村子里華德福學校的老師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