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戲眼】放看不到的電影
電影節不僅在傳播文化,也在培養有文化修養、有藝術鑒賞力的觀眾,也在為建設文明、和諧、高質量的社會出力。
責任編輯:朱又可
1990年,我帶著電影《本命年》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發現這是一個不評獎的電影節,每年三月中到四月初舉行。我問過接待我的選片人梁慕齡小姐:我這個電影一個月前剛在柏林節首映、獲獎,你們就選進來了,速度可真快??!她給我說,香港電影節1977年創辦,確立的宗旨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高質量的選擇,把前一年全世界各電影節的優秀電影集中過來,滿足文化藝術觀眾的需求。因此,它被譽為“電影節的電影節”,半個月里,來自五十多個國家三百多部優秀電影作品,在十多個場地輪換展映,觀眾超過六十萬人次。
今年的北京、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大進步,就是人們不再把焦點對準紅地毯上的明星、開幕式的歌舞秀,媒體也不只是盯著“天壇獎”“金爵獎”的評獎結果;而是紛紛關注市場上沒有、也不會發行的眾多世界各國的獲獎新片和經典名片;放映場次和觀影人數都有明顯的增長。我們終于明白了,舉辦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