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高懸,你回家吃飯嗎?

期待家庭成員的團圓,象征著中華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也是個人對于“家”的情感詮釋。

明月高懸之夜,抽空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吃個團圓飯,這也就是活出一個傳統中國人的精神氣了。

動物為什么不過節?它們不尋求意義。

但人是文化的存在。最原本的節日,是天地神人相聚的時刻。藉此,人得以暫時拋開瑣碎的日常生活,沉入生存的意義,尋找到超越的維度,以安頓身與心。

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春節,中秋堪稱第二。“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情急之中放棄了與神射手后羿的半生廝守,卻成就了華夏大地上一個傷感又甜美的神話。在這個神話里,愛情與家庭完美融合,卻又不得不承受永久的分離之苦。這分離,并非徹底斷開,縱然不絕如縷,遙遙相對的大地與星空之間,卻總還有一線相牽。

期待家庭成員的團圓,象征著中華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也是個人對于“家”的情感詮釋。家的價值,也發展出了基于親子之愛與夫婦之義的整套價值與規范。那些偉大的中國心靈,也已將這套價值與終極關懷貫通起來。然而,百年以來,家的價值一直在遭遇諸多挑戰。

南方周末近日發起了#2015年最長假期怎么過#的微博投票活動,只有近4%的讀者選擇了“回家吃飯,與家人共享溫馨時光”,而近22%的讀者選擇了“外出旅游,看看世界有多大”。家在世界面前,竟是如此微小。是我們變了,還是世界變了?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一百年前以《新青年》為陣地的啟蒙運動。“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吳虞,后來的學術大咖傅斯年等等一大批人,將批判的大筆,對準家族禮法狂轟亂炸,而無視家庭給人的生命溫暖,更無視家庭這種原生小共同體對個體的庇護與成就,將家漫畫化地進行扭曲,必欲毀家庭而“解放”出一個孤零零的個體。

然而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拋棄家庭的個體,要在艱難的時代尋找到心靈棲居地,談何容易?姑且假定離家出走的男人女人,都有存活的能力。但存活之后怎么辦?不用戀愛嗎?戀愛后不用婚姻?婚后不用生孩子?生了孩子,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交給某個機構統一撫養?

不過是在追求烏托邦罷了。

天大地大,除非出家,總逃不過一個家字,逃不過血脈親情。所以,在傳統文化受損最嚴重的時期,我們經歷過夫妻相互舉報,父子彼此背叛,家庭的價值蕩然無存的悲慘境遇。“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月盈月缺,經歷過難熬的漫漫時光,到1970年代末,一切開始改變。生命的常理與常情,開始重新回歸。

回歸人性尊嚴,歌頌自由愛情,家重新成為貫穿個體生命的溫暖場域。稍微歸還國人自由安排生活的權利,人們就收獲了滿倉糧食。中秋團圓之夜,東北人的紅豆飯,河北人的二米飯,江蘇人的美玲粥,全都回來了,大江南北的繽紛文化也重新回到了人們的飯桌。

然而,也正是在蓬勃發展的1980年代,開始產生出對家庭價值的另一種挑戰。人們從離土不離家,到離鄉進城。在資源的重構過程中,城鄉二元的生活,成為幾億人的基本事實。春節期間,如候鳥歸家的人流,在各個車站與機場之間涌動,終于千辛萬苦回到家,才能終于吃上一口讓人心滿意足的團圓飯。

 

春節還好,大部分人至少有機會相聚。中秋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已是2008年。僅一天。

現代科技為現代人的溝通提供了便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便那些相隔幾百上千公里的家人,也可以在電話里,聽到甚至看到對方,一起感受天上那輪圓月里的至情。盡管現代化的趨勢帶來個體流動性的增加,回歸家庭仍然是每個人心底里最強烈的渴望,距離無法阻隔心與心的團圓。

如今,中秋節也重新開始放假了。明月高懸之夜,抽空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吃個團圓飯飯,閑聊漫談,對未來的憧憬,對過去的回憶,對長輩的問候,對兒孫的惦記,在“中秋團圓”這個具有漫長傳統的意象里,一家家的,活生生地實現著后羿與嫦娥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實現的美好夢想和中國人千百年來所追求的家的價值。

這也就是活出一個傳統中國人的精神氣了。畢竟,經典尚在,明月尚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