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環保,我是謹慎樂觀派山東環保廳長張波談南水北調東線治污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確實不能就環保論環保,必須把環保和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融在一塊。當環保成功時,也一定是當地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取得了新發展。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山東環保廳長張波經常成為媒體“圍堵”對象。
轉型期的環境保護,確實不能就環保論環保,必須把環保和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融在一塊。當環保成功時,也一定是當地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取得了新發展。
發展中地區的環境質量標準應當適度放寬,而污染物排放標準應當適度加嚴。設立“常見魚類穩定生長”具象性指標,普通公眾很容易理解、判斷和監督。
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不到一年,山東省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就遭遇了一次重創——2015年9月9日,山東濟南市環保局的執法人員,在檢查工作時遭遇圍毆,4名工作人員住進了醫院,1部公務車輛受損。
事態嚴重,山東省環保廳和公安廳為此專門聯合發文,要求今后若有需要,公安部門將直接為環保部門執法保駕護航。
“這件事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在干了十多年環保工作的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看來,這反映出,在一些領域山東的環保工作正觸及更多人的奶酪。“這事反過來證明,我們一些工作是做對了。”
在外界看來,山東業已被證明做對的事不少:治霾,先于國家出臺地方版行動計劃;治水,制定比全國嚴格三倍以上的排污標準。
而張波尤為看重的,是南水北調東線治污的工程:一百多億元的政府投資,每年2.1億方的再生水消化量——相當于兩個大型水庫,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工濕地……作為背后的設計師,面對東線治污重頭戲南四湖(位于山東濟寧以南)治污的壓力,在東線工程啟用兩年、水質持續保持穩定后,張波始覺松了口氣,“這件事是做成了”。
2015年9月22日,張波專門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回顧山東的治水心得和外界的疑慮,“這也是我們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對外解釋。”
只有兼顧經濟,環保才算成功
南方周末:東線工程啟動時,大家都對南四湖的治污很擔心?,F在來看,你覺得效果如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