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代碼被黑了,如何重啟?罕見病診療寄望基因測序和互聯網+

基因檢測被認為是治療罕見病的希望,但檢測能力遠遠大于解讀能力。醫生常常是拿著病人送來的檢測結果發愣,不得不讓自己的學生去查文獻,翻國外資料找這些突變的意義是什么。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邵啟月

中國罕見病發展中心主任黃如方就是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癥的患者。 (袁端端/圖)

我國幾乎沒有針對罕見病的醫研基金,沒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沒有完備的罕見病藥品準入機制,沒有全國性的醫療保險,甚至連罕見病的定義和名錄都沒有。

基因檢測被認為是治療罕見病的希望,但檢測能力遠遠大于解讀能力。醫生常常是拿著病人送來的檢測結果發愣,不得不讓自己的學生去查文獻,翻國外資料找這些突變的意義是什么。

救助罕見病只能靠“冰桶挑戰”嗎?現在這一群體已經拋棄了傳統的找淚點、找感動模式,進入到真正的聯合探索時代。

2015年9月18日,由罕見病發展中心(CORD)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作為罕見病群體每年最重要的會議,來自政府、醫院、基金會、企業等四百余人圍繞“罕見病診斷”“孤兒藥及市場準入”等議題展開討論。

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天使綜合征(Angelman Syndrome)、肯尼迪氏癥(Kennedy Disease)……會場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擺著一張寫著某個罕見病名字的明信片,這些病大多數人從沒有聽過。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0.065%~0.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約80%的罕見病由于遺傳缺陷引起。中國各類罕見病患者超過1000萬人。

罕見病發展中心主任黃如方就是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癥的患者。他指出,人類已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