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5年 前?!暗氐坠こ獭?
對于至今沒有幾棟永久性建筑冒出地面的前海自貿區而言,過去五年的改革試驗在“云端”,也在“地底”。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倪瑞
截至2015年8月中旬,前海蛇口自貿區注冊企業超過5萬家,注冊資本超過2萬億元。
對于至今沒有幾棟永久性建筑冒出地面的前海自貿區而言,過去五年的改革試驗在“云端”,也在“地底”。
在經濟體制的大系統尚未完成現代化轉型之際,前海正在咬牙成為一顆“連通轉換”境內外規則的“過河卒”。
“前海的發展不是看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看制度,因為制度本身就是生產力。”
時近中午,位于深圳月亮灣大道旁的簡易鐵閘悄然拉上,一列滿載著集裝箱的貨運列車從前海蛇口自貿區門前緩緩駛過,提示著這片土地原本的功能:堆放遠洋貨物的倉儲物流區。
這是2015年9月的深圳前海。
2006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灘涂和大海,之后深圳實施填海工程,逐漸形成面積達15平方公里的前海。從2010年開始,前海先后成為深(圳)(香)港現代服務合作區、前海蛇口自貿區。五年間,前海變身為國家級制度改革的試驗基地,包括法治和金融改革在內的諸多制度革新試驗,都將在這片填海而來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后,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基本成形。遠非當年深圳特區那樣可以在“白紙上畫圖”的前海,如何以區域性的制度建設與改革引領中國政經體制改革的“下半場”,成為了諸多體制改革研究者所關注的課題。
這一體制改革“下半場”的復雜性,令前海自創立之初便伴隨著爭議與質疑:從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授權空間,到特區自身的政策、產業乃至區域定位,再到前海特區這一“小系統”與國內政經制度和國際規則體系諸多“大系統”的制度對接與風險監管……身處改革前沿的前海,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艱難地尋找著屬于自己的制度創新路徑。
“激活”改革基因
“他來找我審批蓋章,我說不用審了,結果過兩天又回來了,說能不能蓋個‘不審批’的章,要不然后邊流程走不下去。”
就在前海開發建設五周年紀念日前夕,一篇題為“深圳前海熱中的冷思考”的長文成為了網絡熱帖,文章對前海開發建設中的政策定位、管理機制和土地開發模式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不同的商榷觀點。
南方周末記者獲悉,這篇署名為“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的文章主創者,是現任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他也是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邀約。但一位參與該文前期討論的法律界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比文中觀點更加重要的,是這種坦率的公開探討所體現出的改革意識與改革氛圍。
“深圳過去三十年的改革發展中,培育出了相當一批具備改革意識和公民觀念的政府官員與市場人士。”該人士認為,前海的改革和關于改革的一系列公開探討,正在重新激活沉潛于這座城市血脈中的“改革基因”。
截至2015年8月中旬,前海蛇口自貿區注冊企業超過5萬家,注冊資本超過2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注冊的1200多家互聯網金融企業,占深圳同類企業的90%以上。而自4月21日自貿區掛牌至7月底,前海新設外資企業五百余家,其中超過85%實行備案制管理……
隨著以金融服務業態為主體的國內外產業集群在前海的匯聚,新任市委書記馬興瑞提出了“自貿區管理體系能否突破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新課題。
“創新政府管理模式”遠非聽上去那么簡單,“很多試驗區試來試去,往往變成了原有體制的一個復制,甚至比原來體制有過之而無不及。”在2014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