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的中國】高鐵西行記
一部鐵軌的歷史,既是一部爭吵史,也是一部現代化發展史。通常連接著富裕與貧窮省份的幾個小時路程,給沿線各地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短短十年間,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并開始向海外拓展。鐵軌上的中國,能否走出一條獨特的大國路徑?
2015年中秋、國慶假日,中國鐵路總公司預計,將有超過1.2億人次乘坐火車出游。
這一年,正是中國高鐵“跨越式”大發展的十年之后。旅客發送數字已連續多年增加,并隨著高鐵的不斷建成而在高速增長中。
依然在不斷延伸的鐵軌,如此深刻地改變著中國。
在國內,三十余條高鐵不僅將全國連成一個高速經濟圈,重塑著各地的生活與經濟形態,而且將中國做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鐵市場,并正依托這一優勢而推動著中國制造向高端智造演變;在國外,十余條跨境專列從各個城市開往歐洲,這些鐵軌上的新“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相連。
十年里,中國高鐵如何超常規發展,走出一條獨特的大國路徑?修建高鐵的小賬與大賬究竟應該怎樣算?通常連接著富裕與貧窮省份的幾個小時路程,給沿線各地帶來了怎樣的改變?那些開往歐洲的“冒險號”,又意味著什么?
一部鐵軌的歷史,既是一部爭吵史,也是一部現代化發展史。無論是在19世紀20年代誕生了第一條主要鐵路的工業中心英國蘭開夏郡,還是21世紀運營著全球60%高鐵的中國,對于鐵軌的爭議始終存在。在英美經濟史上,極具經濟學上所說外部性意義的鐵路后來逐漸展現出的巨大影響力,讓其在種種丑聞與質疑中依然迎來繁榮,并使國家的科技能力、財政制度、監督機制與市場生態不斷得到修正與演進。在今日中國,高鐵會否重演這種歷史邏輯?
上億國人游走于鐵軌上的這個假期,我們記錄下這些變化與思考,是為南方周末本期專題“鐵軌上的中國”。
貴廣高鐵的兩頭,連接著一個富省和一個窮省——廣東省經濟總量連年在全國領跑,人均GDP是另一頭的貴州省的兩倍多。對貴州而言,廣東不但是中國最大的旅游人群始發地,也是一個產品輸出的巨大市場。
高鐵的開通,不僅帶動了貴州旅游業的井噴式發展,還讓貴州沿途市縣看到了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在過去的荒僻之地,如今隨高鐵而來的是滾滾人流和繁盛的商業。
2015年10月1日,隨著國慶出游的滾滾人流,只要花上北京人在東西城往返一次的時間,廣州人就能得到貴州的水和空氣。而且相比前者的不確定性,后者幾乎和掛在墻上的時間表一樣精確——高鐵沒有擁堵。
2014年12月26日,貴廣高鐵動車組開通運營。這是貴州境內的第一條高速鐵路,從2008年10月開始興建,歷時6年多最終貫通。由于地形所限,鐵路在貴州境內的橋隧比(橋梁與隧道的里程占比)高達92.1%,相當于一條超長的地鐵蜿蜒在山間。
通車這天,貴陽市副市長王玉祥率團親自到貴陽北站,迎接中國首條山區高鐵運來的第一批游客。
通車后,一位貴陽的媒體人說,“重慶人曾經自以為是西南地區當之無愧的老大,現在重慶要出海,居然要經過貴陽。”成都鐵路局的宣傳片里,貴州也計劃被打造成“西南鐵路交通樞紐”。
作為貴州的省會以及貴廣高鐵的最西端,貴陽的出鏡率一度還不如近在咫尺的兩個鄰居——甕安、畢節,這兩個地名因為新聞事件而為人熟知。2014年,貴州人均GDP為2.64萬元,排名第30位,在全國范圍內僅高于甘肅。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廣東省,經濟總量連年在全國領跑,人均GDP是貴州的2倍多。用一條高速鐵路貫通兩地,就像用雙軌管道連通了水庫與旱地。
2015年9月18日,D2806次列車的列車長崔琳回憶起第一次登車工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