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的中國】高鐵十年,中國路徑
中國高鐵的競爭力,在于擁有全球最多的線路,從東北嚴寒,到海南酷暑,基本上囊括了全球最豐富環境的運營樣本和數據,“能夠在最低的成本里造出市場最需要的車來,這是最大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9月24日,成都,英國財長奧斯本參觀成都東站,坐在高鐵駕駛室內留影。
短短十年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市場,并且正在依靠市場優勢而努力成長為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供應商,其發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包括大多數業內人士和專家的想象。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傳統路線設計,在十年連貫的產業政策下將舉國體制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以及充分運用國內大市場進行外交、政治、經濟上的國際博弈,形成了中國高鐵高速發展的獨特路徑。
“這個和尚在我的辦公室待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每當我有壓力時,他會說‘智者不難’;每當我心煩時,他會說‘簡則不煩’;每當我想生氣時,他會說‘肚大不氣’。我要回家了,以后再也沒有壓力、沒有煩惱、沒有氣憤了,和尚再見!”
2012年底,前中國南車董事長趙小剛退休,離開了自己任職五年的崗位,他看了一眼辦公桌對面大理石臺座上白的燒瓷純白雕塑,像一個打坐念經的和尚,抬手給它拍了張照片,發朋友圈,寫了上面那段話。
趙小剛從株洲電力機車廠的車間主任做起,到南車董事長,近三十年來,見證了中國高速鐵路從探索、引進吸收、又到全面創新的全過程,切身經歷了中國高鐵發展的關鍵時點。
2004年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計劃到2020年全國鐵路里程達到10萬公里;2008年進行調整,改為到2020年實現12萬公里。然而到2014年,建成里程已達到11.2萬公里。據鐵路部門估計,12萬公里的目標會在2015年實現,提前五年完成發展目標。
這一年,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1.6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里程的60%。
“中國高鐵發展確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大多數業內人士和專家。”王寧(化名)說,他是一位熱衷于中國高鐵和世界鐵路史研究的鐵路系統從業者。
2015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美國,外界預測高鐵項目的中美合作將是其間的重要議程之一。
目前,包括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中車等六家企業在內的中方聯合體已于9月13日與美國西部快線公司就組建合資公司簽署協議。雙方將合作修建聯接美國內華達州南部與加州南部的370公里里程,總投資額128億美元的一條高鐵線路,這是中美兩國首個系統性合作的高鐵項目。
高鐵是高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短短十年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市場,并且正在依靠市場優勢而努力成長為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供應商。
2015年9月16日,長春市中國北車集團列車組裝生產線上,車間工人正在加緊生產。
路線之變
隨著新部長的到任,戰略規劃全面改變,轉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所有此前安排的自主研發項目立即下馬,“中華之星”等被放進了博物館。
中國高鐵發展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
根據國際鐵路聯盟的定義,高速鐵路是指列車運行時速在既有線上達到200公里,新線上達到250公里的鐵路。從技術上講,高鐵是指路,動車是指車。在中國,時速300公里以上的線路,命名為“G”字頭列車;時速200-250公里的線路命名為“D”字頭列車。
1992年,鐵道部對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