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爭論,3年盈利 京滬高鐵小傳
在中國高鐵自主創新行動中,最重要的路線之一就是京滬高鐵。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中國高鐵自主創新行動中,最重要的路線之一就是京滬高鐵。
從開始討論要不要建,到京滬高鐵最終于2011年建成開通,過去了整20年時間。但運行剛3年,在全球絕大多數高鐵都在虧損的背景下,這條總長1300公里的高鐵已實現年內盈利。
爭辯20年
京滬高鐵的紛爭落定,趕上了國家高鐵產業在引進之后的全面創新階段,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最重要的一條高鐵線路。
京滬高鐵,是一個準備期長達20年的項目。
1990年12月,鐵道部完成“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但據前中國南車董事長趙小剛在書中回憶: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央財政十分困難,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又遇到亞洲金融危機,而京滬高鐵的預算遠超三峽工程,決策層斷然不會在這時啟動建設。
中西方鐵路史研究者王寧(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的每年兩會幾乎都會討論這個問題,在建與不建的爭論中,持“不建”論者占上風。有兩個理由:第一,既有的京滬線還有改造的空間;第二,中國的人均收入太低,建了高鐵沒有市場。
鐵路部門是主建派。王寧說,鐵道部當時主張分段修路的方案,“按照不同目的地,短途地一段段修起來。”
直到1996年3月,國務院出臺“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寫明“下個世紀前10年……著手建設京滬高速鐵路”。這樣,京滬高鐵的建設推到了2000年以后。
1998年,兩院院士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