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的四道必答題
缺乏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帶來的另一嚴重的問題,就是大醫院永遠是人滿為患,基層醫院與城市醫院沒有形成差異化的服務模式。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陳曉艷 李珍
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和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開展分級診療試點
2015年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要求遵循醫學科學規律,按照以人為本、群眾自愿、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一時間“分級診療”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根據《指導意見》附件《分級診療試點工作考核評價標準》,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不少于65%,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那么多患者分流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能扛得住嗎?有專家主張強推分級診療,但也有專家主張應緩行,觀點截然對立。但是不管怎樣落實這一制度,筆者認為其基本的前提條件是建立成熟的家庭醫生制度,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否則可能會事與愿違。
家庭醫生能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家庭醫生也被稱作全科醫生,是指對服務對象實行全面的、連續的、有效的、及時的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服務和健康照顧的醫生。
目前國內對家庭醫生的定位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雖然2009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政府一直在大力培訓家庭醫生,但真正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尚未建立起來。
目前,不僅二級及以上大醫院是??漆t生的集合體,而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甚至村衛生室,所推行的醫療服務基本上還是??漆t療的服務模式,并沒有對病人進行持續性的、全程式的健康照顧。一次看病一次檢查,一次看病一次診斷,患者每次就醫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互不連貫的信息點,不僅不同的醫療機構不能針對患者實施全程式的、持續性的健康照顧,既便是選擇同一家醫療機構,都沒有對患者提供家庭醫生式的醫療及健康照顧。所以,目前從村衛生室到城市的三甲醫院,醫療服務模式仍然是??漆t療服務模式。
而家庭醫生卻不是這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