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后,環保部應急辦主任田為勇談環境應急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哪怕會挨罵

環境應急要第一時間監測、發布信息,這里大有講究。老百姓說濃煙滾滾,你說沒有污染,不是騙人嗎?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邵啟月

田為勇。 (東方IC/圖)

環境應急要第一時間監測、發布信息,這里大有講究。老百姓說濃煙滾滾,你說沒有污染,不是騙人嗎?

信息發布最忌諱的就是報喜不報憂和拉抽屜——反反復復說的不一樣。

去年蘭州自來水事件后,全國發生了多起停水事件。盲目停水最不可取。

環境應急不只是處理突發事件,而是以全過程管理為主線,以風險防控為核心。

現在大部分企業環境應急預案還只是應付檢查。

田為勇鋪開了一堆自己參編的環境應急管理的書籍,它們都是亮黃色的封皮。“因為亮黃色有警示作用。”2015年9月21日,這位環保部應急辦主任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亮黃色上印著感嘆號和骷髏頭,警示著身邊的危險源。

這些書中,最早一本編制于2003年SARS期間,那是中國應急管理的起點。

松花江、太湖、蘭州水污染;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大連、黃島輸油管道爆炸;鳳翔血鉛超標、龍江鎘污染……近年來,中國各地遭遇了諸多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人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田為勇甚至總結出了這樣的規律:接到緊急電話時,能說清楚情況的一般不會有大問題;說不清楚的往往就是大事。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就屬于一開始“說不清楚”的事。數百噸劇毒品氰化鈉泄漏,上千名環境工作人員在現場工作了數日。

從2003年SARS至今的十余年間,中國環境應急體系經歷從無到有,到2014年底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這期間有哪些得失,如何防患于未然,作為中國環境應急的全程親歷者,田為勇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切忌稱“沒有污染”

南方周末:天津港爆炸剛開始時,公眾調侃空氣監測數據,說“一切正常,難道炸的是空氣清新劑”。這次應急是否有不足之處?

田為勇:環境應急要第一時間監測、發布信息,這里大有講究。老百姓說濃煙滾滾,你說沒有污染,不是騙人嗎?煙囪附近肯定有污染,為什么不測,一是測不著,二是沒必要。那么高,很難取樣,除非用無人機、熱氣球。而且那里的污染和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健康沒有直接聯系,我們監測的是落在人們正?;顒訁^域的污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