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用藥:適用廣、用量高、耗錢多“神藥”將走下神壇?
一項針對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門診腫瘤患者中70%以上的處方金額都花在輔助用藥上。醫院自控乏力終將引發政府行政干預。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唐歡 楊凱奇 邵啟月
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政干預政策出臺,被稱為“神藥”的輔助用藥將走下神壇。
號稱“什么都能治”的輔助用藥是歷史遺留產物,后來又契合了“以藥養醫”的利益訴求。
一項針對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門診腫瘤患者中70%以上的處方金額都花在輔助用藥上。醫院自控乏力終將引發政府行政干預。
2015年9月11日,國家衛計委主管的《健康報》微信平臺發出一則消息:北京有醫療機構接到了北京市醫管局的通知,將部分藥物確定為“輔助用藥”管理,要求醫療機構在使用中注意用量。
由于治療病種多、適用科室廣和用量奇高,輔助用藥被行業內稱為“神藥”。神藥之“神”,就在于這種藥“似乎什么病都能治”,其中大部分藥品為營養補充劑和中藥注射劑。
此前,限制輔助用藥規則的制定者是各醫院,醫管局介入意味著行政力量將進一步限制輔助用藥使用,“神藥”將“不再神奇”,甚至面臨“消亡”危機。
消息在微信上病毒式傳播。9月12日,藥招網發表關于此事的第二篇報道。此后,醫藥經濟報、健康界等專業媒體紛紛跟進。
不過,到9月23日再次點開這則消息,人們看到的是“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對于媒體言之鑿鑿的“輔助用藥目錄”,北京市醫管局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應是:“從未有過類似文件”。
但更多人認為,此事也許并不是“烏龍”。
“就算北京市醫管局暫未直接對外說公布,但這件事情一定在辦。”某經手該選題的記者說。而在醫藥領域人士看來,“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