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內核:理神論、自然法與保守主義
誰都可以努力成為君子,由于知識、能力與德行出眾,君子對周圍的人就有影響力,成為自發權威。這樣的君子,是自發秩序的社會凝結核。宋代的理學家,創鄉約、興義倉、辦學校,實踐社會自治,造福一方,減少了對政府的需求。經濟自由與社會自治合起來,導向小政府主義。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廖媛
誰都可以努力成為君子,由于知識、能力與德行出眾,君子對周圍的人就有影響力,成為自發權威。這樣的君子,是自發秩序的社會凝結核。宋代的理學家,創鄉約、興義倉、辦學校,實踐社會自治,造福一方,減少了對政府的需求。經濟自由與社會自治合起來,導向小政府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自由的擴展及物質生活的提高,國人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有兩大趨勢:一更世界了,鼠標一點,即可欣賞最流行的歐美音樂,或跟進最新播出的美??;二更傳統了,儒家及傳統文化正在復興,國人正在接續被中斷的模因(Meme)。
儒家是中國傳統的主體,從孔子算起,這是一個2500年歷史的大傳統。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要“打倒孔家店”、反傳統,這是一個100年的小傳統。在服膺小傳統的自由派看來,儒家復興是開歷史倒車。但一個數千年的連續文明,在時間的披沙揀金之下,留存下來的內核必定是靠譜的。這就是服膺大傳統的基本理由。
不過,次生的新儒家,有把儒家樹為儒教的,有把儒家等同于社民黨的。這些闡釋沒有抓住儒家學說的主流與內核:基于理神論與自然法的保守主義(經濟自由主義+社會保守主義)。
孔子是“述而不作”的,服膺周文明,“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儒家堅信文明與野蠻之間不可調和,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文明對野蠻要保持進攻的態勢,拒斥文化相對主義,孟子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這是一種非常強悍的保守主義。
理神論與世俗主義
某些人對儒家的一個批判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由此儒家拒斥了一個彼岸世界。在這些人看來,一神論最高級。從歷史發生序列看,確是萬物有靈論→多神論→一神論。但這只是人格神階段,神像人一樣思想、說話與行事。在人格神論之后,有理神論。
古希臘宗教處在多神論向一神論過渡階段,主神宙斯有父母、妻子與子女,會搞婚外戀,有人的七情六欲。古希臘哲人詰問:這樣的神哪像最高的存在?柏拉圖提出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提出“不動的第一推動者”,佛教有“法身”之說,這些都是“理神”。
“理神”,一可解為“理之神”,即儒家的“義理之天”,是非人格化的存在;二可解為“以理識神”,神作為一種最完美、永恒的存在,是可以被人的理性認識的。佛家證法身,儒家成賢成圣,即是此意??梢?,儒家的基本世界觀是理神論,在段位上要高于人格神論。
理神論通往世俗主義、理性主義。傳統有儒家,是中國之大幸。中國歷史上沒有殺人盈野、血流成河的宗教戰爭,沒有宗教惡斗撕裂社會的暗黑歷史,領先同時期的歐洲太多。
猶太人在歐洲一直飽受迫害,這反而塑造了其對猶太教的強烈認同。有一支猶太人到了開封,起初也信奉“一賜樂業(以色列)教”。但中國沒有宗教迫害,想科舉可以,想置業也可以,他們慢慢融合了。除了長著一張猶太人的臉之外,在思想行為上與中國人無異。這就是儒家世俗主義主流文明的強大同化力量。
在美國,保守派篤信宗教,那是因為其傳統與宗教彼此糾纏,并不能據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