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札記】《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時間被篡改的背后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在美英蘇三國“雅爾塔密約”基礎上簽訂的一個外交條約,蔣介石卻希望將其轉化為解決中共和新疆問題的一個談判籌碼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45年8月15日,中華民國代表王世杰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上簽字,后排右二為斯大林,右三為宋子文。
1945年2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背景下,美、英、蘇三國為了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的作戰行動以及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召開了雅爾塔會議,由于召開地點在蘇聯,又稱克里米亞會議。在這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著重要影響的會議上,美國和英國為了減少自身對日作戰的損失,為使蘇聯在戰勝德國后盡快出兵日本,竟背著中國與蘇聯簽訂了嚴重出賣我國主權的“雅爾塔密約”。這個密約構成了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與蘇聯關于出兵東北的談判基礎,雙方談判的結果,就是后來對國共內戰以及中蘇關系有著重要影響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關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時間,現行的史學著作和很多教科書都公認為1945年8月14日,也就是日本投降的前一天(如韓信夫、姜克武:《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11卷,中華書局,2011年,p7785;沈志華主編:《中蘇關系史綱》增訂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p87),國民政府當時的許多公文檔案,還有大多數報刊,都說是這一天。然而,細心翻閱當事人所遺留的史料可以發現,這個日期并不是那么能經得起考證和檢驗。
首先,從當時談判的時間記錄來看,8月14日的上午12點到1點半這個時間段,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