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潤生:架起青年學者與決策層之間的橋

杜潤生是黨的老干部,熟悉體制內的話語體系,又具有改革圖新的意識。他知道如何在體制縫隙中走鋼絲,如何把好的想法轉化為現實。他是青年人的導師,也從這些富有闖勁的年輕人的實地調研中汲取學習新知。在1980年代的改革熱潮中,他充當了青年學子與決策層之間溝通的橋梁和潤滑劑。

資料圖:杜潤生 (CFP/圖)

杜潤生是黨的老干部,熟悉體制內的話語體系,又具有改革圖新的意識。他知道如何在體制縫隙中走鋼絲,如何把好的想法轉化為現實。他是青年人的導師,也從這些富有闖勁的年輕人的實地調研中汲取學習新知。在1980年代的改革熱潮中,他充當了青年學子與決策層之間溝通的橋梁和潤滑劑。

2015年10月9日清晨,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杜潤生老人去世,享年102歲。

杜潤生1913年出生于山西太谷,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文史系。1953年任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1979年任國家農委副主任。后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杜潤生是黨內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之一,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和親歷者,他一直認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他多次向中央諫言,主張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從1982年到1986年連續5年參與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

對今天活躍在中國政商界的諸多著名人士來說,杜潤生更是有著特別的意義,他們往往自稱為“杜老的弟子”。因為在1980年代的改革熱潮中,正是杜潤生,想方設法為這群當時的年輕人創造了巨大的空間,搭建起了青年學者與決策層之間的溝通橋梁。

“農口”團隊

提要:回城的插隊青年們的思考和熱情,與杜潤生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相交匯,找到了改革的路徑。

眾所周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的起點,而此番改革又是從以包產到戶的農村改革開始的。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就是杜潤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