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給任何旁人的鼓勵, 只是給阿列克謝耶維奇” 專訪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委員會委員賀拉斯·恩道爾

“瑞典學院是一只鳥,飛翔在全球文學風景之上,尋找不可或缺的創新之聲,不論類型、國別和政治色彩。我們在這里或是那里落地?!?/blockquote>

責任編輯:朱曉佳 袁蕾 實習生 吳碧影 陳夢帆

恩道爾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繼承了俄羅斯可以上溯至18世紀的“見證文學”古老傳統。 (CFP/圖)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阿列克謝耶維奇總是站在她的人物和見證人這邊,哪怕他們的看法跟她自己的明顯不同。索爾仁尼琴是個布道者,她是傾聽者。—— 賀拉斯·恩道爾

每一位獲獎的作者,我們都已研讀多年,莫言如此,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如此??偟膩碚f,瑞典學院是一只鳥,飛翔在全球文學風景之上,尋找不可或缺的創新之聲,不論類型、國別和政治色彩。我們在這里或是那里落地,常常感到惋惜,有那么多重要的作者不能夠得獎,因為每年只能獎給一個人。我們從不臨時起意,有的作者曾在我們的短名單上停留十年之久,直到我們的閱讀,還有我們的仰慕,終于結實地著陸。 —— 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非虛構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在它的歷史上是第7次頒發給記者出身的作家。盡管很多諾獎作家都是記者出身,比如海明威、馬爾克斯等,但阿列克謝耶維奇是以“非虛構”作品獲獎而非“虛構”作品獲獎。

今年67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當然有自己生活在蘇聯時代的個人經驗,但她不倚重個人經驗來寫作,而是采錄歷史大事件下眾多小人物的聲音,傾聽他們不同于“書”上的衛國戰爭、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普通人的“說法”與經驗,樹立起了關于時代苦難與勇氣的紀念碑。

盡管歷史上不乏非虛構作品的獲獎者,蒙森、柏格森、丘吉爾、羅素等,但他們的作品或者是歷史著作,或者是哲學著作,并非文學意義上的非虛構作品或紀實文學。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的“文藝性調查初探”《古拉格群島》雖然很有名,是紀實文學的杰作,但卻是在他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才出版的,獲獎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