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俄版“混合戰爭”試驗田
敘利亞戰場上的克制,難掩美軍的尷尬:隨著俄對巴沙爾政權的軍事支持力度加大,一旦傷及美國在敘利亞的人員或物資,殘局如何收拾?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張綺琳
俄空天軍蘇-30SM殲擊機帶彈升空
2015年8月底,俄羅斯開始快速恢復和增大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盡管西方情報機關注意到這一動向,面對西方輿論的詰難,俄方以“先否認后承認”的緩兵之計達到目的。
“從戰略視角來看,俄羅斯此次行動并非武斷行事,而是經過了精心謀劃。”
敘利亞戰場上的克制,難掩美軍的尷尬:隨著俄對巴沙爾政權的軍事支持力度加大,一旦傷及美國在敘利亞的人員或物資,殘局如何收拾?
10月13日,畫有普京的巨幅頭像被抬上街頭。
普京被尊奉為“救世主”。英國倫敦《觀察家報》說,敘利亞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的民眾完全不關心俄軍打擊的是“伊斯蘭國”,抑或其它反叛組織。畢竟,“所有大馬士革當局的敵人都被視作恐怖分子。”
“俄羅斯人決心徹底擊敗恐怖分子。美國及其盟友去年就宣稱打擊恐怖主義,然而恐怖主義力量反而增強了,而不是削弱了。”深受恐怖主義之害,敘利亞塔爾圖斯省省長薩夫萬·阿布-薩達的感受更顯中肯。
2015年夏,以“反恐”名義,美國戰機介入敘利亞戰事,也暗中推動軍事推翻親俄的巴沙爾·阿薩德政權。10月初,俄羅斯如法炮制,大規??找u敘境內極端組織。
“混合戰爭”
俄軍的“混合戰爭”卻是師承美國,它靈活運用軍事、政治、信息工具,既打擊現實敵人的弱點,又捆住“潛在敵人”的手腳。
空襲是現代戰爭最致命的第一波。俄羅斯國防部資料表明,9月30日以來,敘利亞境內112處設施,包括恐怖組織的指揮和后勤系統,以及自殺式恐怖襲擊的培訓基地,均遭俄軍空襲。
尤為密集的空襲發生在10月5日,從赫梅明空軍基地起飛,“蘇─34”、“蘇─24M”和“蘇─25”等主力戰機,一天中起飛15架次。俄國防部長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在一份聲明中描述說,摧毀“伊斯蘭國”(ISIS)10處據點,包括20部“T─55”中型坦克。
這些坦克原本歸屬敘利亞政府軍,早些時候被恐怖分子搶奪而去,同時被炸掉的還有3部多管火箭發射器,未造成敘利亞平民傷亡。
海上,10月7日清晨,俄海軍里海艦隊的四艘艦船又發射了26枚巡航導彈,摧毀11處目標。這也證實俄軍遠程導彈1500公里范圍內的有效性。地面上,特種部隊與神出鬼沒的第七空中突擊山地師也悄悄開進敘利亞。
如美軍的歷次行動,俄軍的打擊手法,似乎并無新奇之處。
“這場沖突,重要的不是傳統軍事力量,而是俄國人運用的‘混合戰爭’(Hybrid War)模式。”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教授瑪格麗塔·塞西利基特注意到,俄羅斯靈活運用軍事、政治、信息等工具,既打擊現實敵人的弱點,又捆住“潛在敵”的手腳。
“混合戰爭”的手法卻是師承美軍。繼“四代戰爭”、“復合戰爭”等理論之后,2007年,美國軍事學者弗蘭克·霍夫曼首次提出“混合戰爭”理論。他認為,由于全球化影響和技術擴散等原因,傳統的“大規模正規戰爭”和“小規模非正規戰爭”,正演變成一種界限更模糊、作戰樣式更趨融合的混合戰爭。
“海量敵人&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