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會不會比大逃亡的結局更好一點”
2015年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理由是表彰他在消費、貧困以及福利方面的卓越貢獻。
責任編輯:顧策 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朱麗惠
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Angrus Deaton)。
編者按:2015年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理由是表彰他在消費、貧困以及福利方面的卓越貢獻。
迪頓1945年10月生于蘇格蘭愛丁堡,在劍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0年代初,迪頓赴美,此后在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任教至今。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迪頓也許有些陌生。迪頓是誰?為何能獨享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學術貢獻對發展中國家有什么意義?南方周末本期特刊發兩篇文章,以饗讀者。
書的原標題叫《大逃亡》,來源于一部著名的電影《逃離索比堡》,迪頓可能覺得這個故事就像人類從集中營里走出來,有的人能走出來,有的人就死在那里,作者在思考人類的未來會不會比大逃亡的結局更好一點。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作者認為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后果,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有的人就跑到了前面,有人落后。分化有好處,可以模仿和競爭;也有壞處,就是跑到前面的既得利益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會采取一些手段阻礙后面的人。
2015年10月12日晚上7點,安格斯·迪頓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公布后,崔傳剛正開車堵在北京的晚高峰中,他接到一些微信和電話,手快的媒體記者們已經通過搜索,知道了這位諾獎得主居然有一本已出版的中文著作《逃離不平等》,譯者是崔傳剛,現任搜狐高級主編。
兩年前的冬天,崔傳剛利用兒子晚上入睡后的時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