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業“黃金十年”的代價

山西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暴利的煤炭就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各種資源,它給煤炭大省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也擠出了民營經濟,終結了一度輝煌的輕工,并使大而不倒的煤炭企業成為了轉型的沉重包袱。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煤炭生產過程中隨意處理的矸石,給山西多地帶來無法挽回的環境污染。圖為山西呂梁中陽縣,村民在矸石場內撿拾炭塊。 (CFP/圖)

山西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暴利的煤炭就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各種資源,它給煤炭大省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也擠出了民營經濟,終結了一度輝煌的輕工,并使大而不倒的煤炭企業成為了轉型的沉重包袱。

得到的越多,越難以自由。

這句話好似說的就是山西。山西40%的土地都被埋下了歷史的饋贈——煤炭,可這些黑色的金子卻一次次把山西經濟拖入泥沼。

山西并非沒有嘗試擺脫對于煤炭的依賴,但原先的產業基礎喪失了,招商引資的機遇錯過了,翻來覆去,能賴以生存發展的似乎依舊只有能源。

眼下,山西正向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的方向邁進,比起之前“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定位,最大的不同在于,變輸煤為輸電。

或許,這是山西扭轉經濟頹勢,最為現實的選擇。

“黃金十年”

私人煤礦發展最紅火的時候,在焦煤產區的臨汾、晉中等市出現了“村村點煙”的煉焦盛況,并逐漸形成了煤-焦-鐵-化等層次豐富的產業鏈。

很難想象,山西曾是中國最富有的省份。

晉商時期的山西是全國金融中心。閻錫山時代,在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山西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有著包括各類輕重工業的西北實業公司。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也一直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早在“一五”期間,全國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山西就占據了18項。“二五”期間國家繼續加大對山西的投資。其間,山西形成了重型機械、鐵路機車、軍工、鋼鐵、化工、紡織、食品、電力、建材比較合理的工業格局。

變化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當時,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對煤炭需求量劇增,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倡導下,山西省委、省革委于1979年9月19日,正式向黨中央、國務院呈報了一個名為《關于把山西建成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報告》。

1980年,國家回應了這份報告,支持山西做強能源基地,重金支持煤炭產業。1983年,要求切實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國家又放寬了對煤炭行業的管理政策,鼓勵群眾集資辦礦。

“2000年以前,煤礦發展不行,村長實在弄不動了,找個人把礦接了。”一位熟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