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治理最大風險:工業企業沒錢治污環保產業:二十年了,仍小而多

有污染就有產業,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二十余年歷程和環境污染是同步的。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凱奇 唐歡 邵啟月

駱建華 (受訪者供圖/圖)

對于中國的環境污染,一種觀點認為形勢樂觀,或者穩中趨好;另一種則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環境危機時期。我持后一種觀點。因為無論哪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國都已全球領先,甚至第一。

有污染就有產業,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二十余年歷程和環境污染是同步的。1994年,淮河污染導致下游地區飲水困難,打響了“三河三湖”(指流經我國人口稠密聚集地的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這也是環保產業的第一個節點,賣設備、搞工程的環保公司都在此時紛紛成立。

第二個節點則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雖然環保作為基本國策已提出了多年,那時候國內還少有污水處理廠。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發行的國債中有五六百億元用于環保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成,在這個階段,政府才開始拿出真金白銀來治理污染。

此后的環保設施建設進度緩慢,政府沒錢,東部沿海地區政府有錢也不愿意投入環保。2002年,公共設施市場化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