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文化古國做一件真正美好的事斯文·赫定與早年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人選的提名

對于習慣把諾貝爾獎看作世界文學最高標尺的人來說,拉格洛夫信中舉出的頒獎理由也許令人失望,但這也最好地解釋了赫定把諾貝爾獎推向中國的純樸動機,那就是,為這個他所敬仰的文明古國做一件“真是美好的”事情。

責任編輯:朱又可

斯文·赫定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兩位漢學家的意見

從諾貝爾獎公開的提名檔案來看,最早試圖將文學獎推向中國的圈內人士,當屬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無疑。身居瑞典學院院士之位近四十載,赫定總共只提名過五人,而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連續三年的提名都和中國有關:1938年赫定和其他三名瑞典學院院士一起,提名了以“中國題材”最后獲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緊接著的1939年,赫定獨自提名胡適為候選人,此后的1940年,他又和賽珍珠一起提名林語堂。

赫定提名中國作家的念頭,早在1920年代已經產生。為此,他首先咨詢的是德國漢學家、法蘭克福大學教授衛禮賢(Richard Wilhelm)。赫定和衛禮賢1923年底在北京結識,此時的衛禮賢尚在北京德國公使館內任職。對精通漢語、在中國政界文化界結交廣泛的衛禮賢,赫定很為器重,北京一別之后兩人始終保持著書信往來。1924年11月中旬,在給衛禮賢回德后的第一封信里,赫定便談及了提名中國作家的設想,此時也正是瑞典學院確定當年諾貝爾獎獲獎人選的時候。

我突然想起,我們曾贈予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以諾貝爾獎,他還親自到斯德哥爾摩來。中國文學目前的狀況如何?那里還有沒有可考慮的,在世的、真正的大作家,還是說那里的文學也和歐洲一樣處于衰落期?我們只能通過譯文來評判泰戈爾,對中國我們也只能這樣。(1924年11月12日,本文中赫定與衛禮賢信均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衛禮賢遺稿檔案)

對赫定的這一想法,致力于中國文學翻譯的衛禮賢自然興奮異常,兩周后他便給赫定寫去一封長信,在重點推薦梁啟超的同時,又把胡適和徐志摩作為候補人選,并且表示自己可以翻譯他們的作品。

我認為把諾貝爾獎授予一位中國作家的想法非常出色。這將必然在文化政策上具有最深遠的影響。我尚不清楚,哪個方向的人選會被考慮。作為對中國哲學、歷史和文學都有涉獵的學者型作家,則現代人文領域的領袖人物梁啟超應被考慮。……梁啟超現在致力于保護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以使得這些精華在新時代的新需求下得以拯救,但不是用僵死的保守主義,而是以嚴格的學術精神。他也是中國新語言的創造者之一,因此贏得了一定的影響力。假如他能被作為人選考慮,則我可以和他接觸,并遴選、翻譯他的作品。除他之外還有幾位年輕一些的人選:1.胡適,哲學家、改革家,很激進,盡管年輕,卻具有驚人的學識,而且充滿激情。2.徐志摩,年輕的白話詩人,蕭伯納和泰戈爾的學生。這兩位的作品我也可以翻譯。但我傾向于梁啟超,因為他更具代表性。(1924年11月29日)

赫定在瑞典學院朗讀了衛禮賢的這封來信,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成員也全都在場。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對赫定的建議雖然感到震驚,卻又不失興趣。這一年的圣誕之夜,赫定提筆給衛禮賢寫信,告知同仁們的反應。

……有人建議(許克和諾里),讓我非正式地和你接觸,暫時、謹慎地深入這個問題。也有人問:假如有六七個名字被推薦的話,那么我們如何知道誰是他們中間最為出色的呢?

首先可以考慮的是文學作者,也就是依據想象力創作者,其次是那些對現有資料進行加工的作者,或者哲學家。莫姆森和倭鏗都得到了諾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