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出水,還是魂歸大海 致遠艦身后事
作為民族記憶中無法繞過的一塊傷疤,鄧世昌與“致遠艦”儼然已成為國人甲午情結的象征。沉積已久的,不僅是這艘百年戰艦,還有“民族魂”、歷史研究價值、旅游經濟效益、地方利益……
責任編輯:馮翔 實習生 潘章帥 閔珍琪
2015年10月4日,在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組織的水下考古行動中,又出水一批來自“丹東一號”的水下文物。此前,“丹東一號”已被判斷為是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
作為民族記憶中無法繞過的一塊傷疤,鄧世昌與“致遠艦”儼然已成為國人甲午情結的象征。
從上世紀到本世紀,各色人等曾多次試圖打撈致遠艦,均以失敗告終。2013年遼寧丹東港擴建時的一次發現,沉沒百年的致遠艦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呼之欲出。
在海底沉積已久的,不僅是這艘百年戰艦,還有各方聚焦的“民族魂”、歷史研究價值、旅游經濟效益、地方利益……
只有瓷片記憶深刻。121年前的炮火激蕩中,一只白瓷餐盤隨船沉入海底,在黑暗和冰冷中沉沉睡去。直到2015年9月,水下考古人員從海水中撈出幾塊陶瓷殘片,拼湊成一個明凈锃亮的圓形餐盤,盤中篆書豁然可辨——“致遠”。
旋即,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確認沉船為中日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
1894年9月17日,遼寧丹東大東溝海域,中日艦隊狹路相逢展開激戰。北洋海軍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戰艦沉沒,數百將士殉難。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致遠艦艦長鄧世昌。百年來,他的名字家喻戶曉。
作為民族記憶中無法繞過的一塊傷疤,致遠艦儼然已成為國人甲午情結的象征。從上世紀到本世紀,各色人等曾多次試圖打撈致遠艦,均失敗而終。
直到遼寧一家民營企業的主動介入,沉沒百年的致遠艦才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呼之欲出。沉積已久的,不僅是這艘百年戰艦,還有“民族魂”、歷史研究價值、旅游經濟效益、地方利益……
“別有用心”的意外
2015年10月11日,遼寧丹東。無垠的黃海邊停泊著一艘修長的“軍艦”。細看,它的“主炮”“副炮”已安裝完畢,工人們正在艦上鋪設甲板。
“這只是一個展品模型。它可以讓游客親臨當年官兵作戰生活的場景。船沒有配備動力,不能航行。”當地船廠一名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這艘模型,仿造自當年北洋海軍的致遠艦,由丹東當地幾家企業出資建造。它的“真身”,那艘英國制造、鄧世昌指揮的清代戰艦,此刻正靜靜地躺在冰冷的海水中,已有121年。今年,國家文物局的水下考古隊撈起了它身上的120多件文物,包括船體構件、武器、個人物品三大類,其中有一個刻有“致遠”篆字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