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書架·悅讀改變人生】 讀書往事和始終的疑問
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大約能讀到三種書:一次性讀過的,可以反復再讀的,產生至深影響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網絡的便利,讓平時外出買書的機會減少很多。
今年去書店不超過十次,發現新書真多,鋪天蓋地。進去書店后,腦子里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想法是,究竟有沒有這么多的話必須要說?相信身前身后這些印滿字的紙多在傳達真實和美好吧,可每天發生在身邊的現實為什么這么不堪?
曾經我們這代人不能正常讀書,一個城市只有幾家書店,最特殊的幾年里,書店只有馬恩列斯毛澤東和魯迅這六個人的書,除此之外,任何一本書都可能被定性為反動書籍,留在身邊就可能大禍臨頭。上世紀80年代,忽然開放,各種各樣的書涌出來。我的大學同學為買一本剛出版的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曾經提前一夜去排隊。
倉促恢復招生的大學,校圖書館還不能完全放開自由借書,左拉的《萌芽》,我問了幾次都借不出來,搞得不知道這是一本多禁忌多出格的書。每次跑圖書館,都盡量借最多的書,從那時候養成了一目十行快速翻書的習慣,用最短的時間找到合口味的,留下認真看,其他的快速還掉。認真看過的書里,有法國新小說派作家羅伯·格里耶的《窺視者》,后面會講到它。
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大約能讀到三種書:一次性讀過的,可以反復再讀的,產生至深影響的。
第一種最常見,符合這標準的好書也不少,如果讓我列出最近十年里的這類書單,我幾乎都選擇非虛構。能和現實相配的虛構作品始終沒有出現,沒有見到有《1984》的穿透力,如果說匱乏和虧欠就太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