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政治的理想是如何被毀棄的
行之千年的“王道”價值,以及承載這一價值的社會政治結構,在春秋戰國時代被徹底摧毀。之后,儒家道德就沒有了實現的基礎。這就是儒學在近代以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從周室東遷到春秋結束,三百年間,僅《左傳》上有記載的戰爭,就將近500次。其中,秦國對各國的十次較大戰爭,殺敵最少的一次是4萬,最多的是45萬,總計近130萬。這樣長時間、大規模、幾無間斷的戰爭殺戮,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圖為秦始皇陵兵馬俑
行之千年的“王道”價值,以及承載這一價值的社會政治結構,在春秋戰國時代被徹底摧毀。之后,儒家道德就沒有了實現的基礎。這就是儒學在近代以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公元前771年,周室東遷。從此,歷史的形勢轉變為大國爭霸,并呈現著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吞并弱國的趨勢。從那時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五個半世紀中,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這種變化,近代以來,論者多從社會形態演進、制度變遷、物質文明進步,以及思想文化上的“百家爭鳴”等方面來加以闡述和贊揚;卻對其中所包含的消極因素缺乏認識;對于孔子強調“克己復禮”以恢復舊文化和舊制度的苦心孤詣,缺乏同情。今天,重新審視這些變化,對于理解秦以后的中國歷史,是有積極意義的。
上古三代的“王道”
“王道”,是中國上古三代的基本制度和理念。早在三代之前,在現今中國的中原地區,眾多的農業定居部落,為抵抗周邊蠻夷戎狄的入侵,而聯合為一個巨大的防御共同體。這個防御共同體的最高原則,一是共同體領袖要以親親之義去密切親族血緣關系,進而以親族血緣關系去維系地緣關系,然后在更為廣闊的地域中擴展這兩種關系,使整個共同體結成牢固的聯盟,這就是《尚書》中說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二是共同體領袖必須善待周邊部族,親近共同體成員,厚施恩惠而誠信待人,使內部壞人和周邊部族都無機可乘,確保安定,不誤農時,使大家都有飯吃,這就是所謂的“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在中國歷史上,“王道”實現的開端,是炎、黃結盟。當初,打得難分難解的炎、黃兩族最終結盟,就是因為他們都已開始農業定居;繼續打下去,不僅農業生產難以照常進行,也將導致周邊民族趁機進攻中原。其后,夏、商、周三代,也都以這樣的“王道”作為聯盟存在的基礎。其內部盡管也存在著大量的兼并,但通常是以地緣、血緣和婚姻關系為基礎的部落聯合,而非單純的武力強迫。“王道”之下,在中原共同體內部,不僅各成員之間互不干涉內政;即便是作為盟主的“王”,也不允許干涉各成員的內政。“(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破壞了聯盟內部的和平,諸侯就背叛了他。而商滅夏之后,能夠成為中原盟主,就是由于它承諾讓中原各部落依舊“各守爾典”(編者注:各自遵守自己的常法),不干涉它們的內政。同樣,商在對東夷的戰爭中大傷元氣,又在共同體內部招降納叛而弄得眾叛親離,而為西周所滅。西周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原盟主,也是由于它承諾讓各部落依舊“宅爾宅,畋(耕種)爾田”,不干涉它們的內政。
總而言之,決定了中國上古三代歷史大勢的所謂“王道”,是以不誤農時、保證吃飯這樣簡單的道理為出發點的;所謂“協和萬邦”“柔遠能邇”,乃至于“各守爾典”“宅爾宅,畋爾田”,都是以貫徹不誤農時、保證吃飯這樣的簡單道理為宗旨的。它確乎不夠高深,但決定了中原地區眾多農業部落在十幾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的基本生存狀況。
“霸道”的本質就是功利主義
西周從昭王、穆王開始,對外變得非常好戰;對內則不斷干涉諸侯內政。結果是“戎狄交侵”“諸侯不睦”。周厲王時,西周的王權開始向霸權轉變(童書業語),其實也就是“王道”向“霸道”轉變。周室東遷,周政迅速衰弱。勢力較強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