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億“放水”真相與央行的新工具箱
7萬億貨幣大“放水”只是空想,央行正在試驗一套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倒是真的。這一系列貨幣政策新政,根子是基礎貨幣發行機制變了,過去多年為了對沖外匯占款而造成的被動發行正在變少。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央行希望通過建立“利率走廊”,來為利率浮動設立上限與下限。圖為南京一家銀行打出的理財廣告,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大的利率浮動空間。
7萬億貨幣大“放水”只是空想,央行正在試驗一套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倒是真的。這一系列貨幣政策新政,根子是基礎貨幣發行機制變了,過去多年為了對沖外匯占款而造成的被動發行正在變少。
7萬億“放水”真相
“打造再貸款工具是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重要一步,即使此次再貸款范圍的擴大,可能被冠以‘中國式QE’的稱謂。”
2015年10月10日,中國央行宣布將此前在山東、廣東試行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推廣到上海、天津等11個省份,這意味著試點省份內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可將其部分貸款按照央行內部評級標準,作為抵押品向央行申請再貸款。
再貸款“新政”一出便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許多人將其與之前放松存貸比標準的政策一起稱為“中國版QE”,并認為此舉將釋放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這一數據估算來自100萬億人民幣存款基數加上信貸資產抵押所釋放的存貸比指標限額。
受此刺激,疲軟已久的A股應聲上漲。
但這一激進猜測隨即遭到了來自央行的反駁: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其后的政策解讀中表示,政策試點的擴大是在原有再貸款機制基礎上,針對地方金融機構合格質押品不足的“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放水”;同時強調擴大合格質押品范圍只是金融市場流動性增加的“必要條件”,地方金融機構并非因此而“自動獲得”央行流動性支持。
與此同時,國內外多家券商研究報告指出,前期試點額度僅為二十多億元,同時信貸市場流動性擴大的關鍵不在于“額度指標”,而在于“銀行意愿”:在當下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且缺乏擴大信貸規模意愿的情況下,試點規模擴大帶來的流動性增加規模“樂觀估計”也僅為500億元左右,遠未達到所謂萬億水平。
市場研究機構們普遍預測,在貨幣政策傾向寬松和外匯占款下降的背景下,近期央行仍將通過降準和降息這樣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