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我們的教育是認識命運” ——第四野戰軍的子弟們

他們以“勝利者的后代”自居,一路在追尋父輩的足跡。有自豪,有委屈,也有想得清楚卻不愿開口傾訴的人間滋味。

責任編輯:馮翔 實習生 潘章帥

 

2013年,臺灣軍人后代清溪總會在臺南園山大飯店歡迎四野子弟。 (汪藝供圖/圖)

四野子弟,“伴隨著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步伐成長的”一批人。

今天,他們多已年近花甲,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遺傳自父輩的這個身份,還想著用它做些事兒。

他們以“勝利者的后代”自居,一路在追尋父輩的足跡。有自豪,有委屈,也有想得清楚卻不愿開口傾訴的人間滋味。

主席臺前,人們正在三兩個變換著組合。“幾縱”、“坐哪”、“我父親是誰,當年跟您父親做過什么”,成為寒暄相識的標準開場白。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像太陽,預備,起!”時間到了,兩百余人圍桌而立,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他們的脖子上,都掛著一塊紅繩穿過的胸牌:四野后代聯誼會,2015.9.25。

四野,是“第四野戰軍”的簡稱。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野戰軍》一書中記載,“四野共計組建過18個野戰軍、一個特種兵縱隊和一個鐵道縱隊。再加上12個野戰師、5個內蒙騎兵師、1個警衛師和一個保安旅,規模之大,在全國五大野戰軍中當屬第一”。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廣東、廣西、海南,上百萬人的作戰足跡,被稱為“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

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是林彪。歷史上深深的烙印,在現實中從未散去。

這一天是四野后代“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的現場。他們宣布:四野聯誼會、四野文化促進交流會(籌委會)成立。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他們還有另一層相聚的理由。后來組成第四野戰軍的各部隊前身,正從1945年挺進東北,開始征戰。70年前,亦是他們的父輩“集合”的日子。

主席臺上,羅榮桓元帥之子、原二炮副政委羅東進中將講話很久,其中約二十分鐘在講歷史。言畢,張汝光少將之子張冀接話。

“羅大哥講話中提到了戰爭年代我們父輩之間個人的恩恩怨怨,我希望這一部分在以后的聚會中逐漸地抹去。‘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大家都是打江山的后代,希望我們團結起來。”

三個副總參謀長

9月25日當天上午九點,酒店大堂里等著簽到的四野子弟已把簽到處圍得水泄不通。

簽到處不遠的沙發上,坐著66歲的劉樹發。他曾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的副主任,手里有三個課題:陳毅、賀龍、林彪。前兩個都已順利出書,后一個從1998年研究至今,還在研究。

他今天來,是因為聽說可能有一封當年林彪寫給士兵的信。這一天,子弟們拿來了一口袋的回憶錄、紀念文集和書信等資料。聯誼會的組織者們想把這些材料都收集起來,作為四野的歷史資料匯總。

同一天,另一個四野子弟李亞寧正在北京城的另一側為寫給父親的書——《我的父親李天佑》舉辦活動。李天佑是原四野老將,官至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70年去世。

另外一個副總參謀長之子參加了“9·.25”聚會,但他談及此事,卻帶著一股不情愿的味道:“那都是上一輩的光榮。天天坐在一起談你爸做過什么,我爸打過哪些仗,有什么意思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