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住院的“日間手術”破冰 配套政策漸次出臺,管理尤待完善

從門診、檢查、排期、到手術、術后觀察、康復出院,只需24-48小時,一種“日間手術”的就醫新模式,正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廣。它有利提高床位周轉率、縮短患者等候時間,但相關的醫保、術后康復等配套措施仍有待完善。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凱奇 唐歡 邵啟月

 

(農健/圖)

從門診、檢查、排期、到手術、術后觀察、康復出院,只需24-48小時,一種“日間手術”的就醫新模式,正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廣。它有利提高床位周轉率、縮短患者等候時間,但相關的醫保、術后康復等配套措施仍有待完善。

上海仁濟醫院副院長聞大翔,幾天前收到了朋友劉前進發來的一條微信。劉前進所在的華盛頓大學附屬巴恩斯猶太醫院,剛剛為一名92歲的老人進行了髖關節置換術。老人上午手術,下午觀察,晚上就離院。聞大翔在一個手術醫生的微信群里轉發了這條消息:“哪家醫院能做到?”群里鴉雀無聲。

——從門診、檢查、排期,到手術、術后觀察、康復出院,只需24-48小時,在中國,這種名為“日間手術”的就醫新模式,現在也正得到醫院和衛生主管部門更大力度的支持。

2015年10月15日,在第三屆全國日間手術學術年會上,中國日間手術合作聯盟(以下簡稱日間聯盟)宣布,正式推出56個適用于日間手術的病種,涵蓋消化、骨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系統、內分泌、口腔等9個學科。

“此舉是出于規范病種、便于國家層面統計的需要。”日間聯盟副主席、華西醫院日間手術中心主任馬洪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2001年進入中國,經歷了十多年零星開展的階段后,日間手術模式已漸趨成熟,正式進入政府推動發展階段。

配套政策正陸續出臺。2015年1月28日,國家衛計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號召醫院在具備微創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條件下,選擇風險可控的中小型擇期手術,逐步推行日間手術,提高床位周轉率,縮短住院患者的等候時間。同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也要求,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日間手術。

日間聯盟主席張振忠等專家在會上介紹,受國家衛計委財務司委托,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正開展的日間手術收(付)費規劃研究,相關配套方案預計將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臺。

縮短住院患者等候時間、提高床位周轉率,無疑是吸引國家主管部門選擇支持這一模式的主要動力。

在提高醫院運行效率方面,部分醫院已初顯成效。在國內較早探索日間手術模式的上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在6家試點醫院中的調查結果顯示,開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