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離去的緬北難民 緬北戰爭后遺癥

這些暫棲中國的難民正經歷著痛苦的國家與自我認同危機:已然不是中國人,但也不愿承認是緬甸人。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逃往云南滇康的緬甸難民劉氏一家在吃晚餐,他們暫時還沒有離開中國的打算。 (于冬/圖)

歐洲正為難民危機而焦頭爛額,“難民”其實距離中國并不遙遠。不過,他們更多地被稱為“流離失所者”。與奔赴歐洲的多數難民不同,這些暫棲中國的難民正經歷著痛苦的國家與自我認同危機:已然不是中國人,但也不愿承認是緬甸人。倘若自稱“果敢人”,又怕招致禍端——這正是緬北戰火燃起的原因之一。如今,周期性的戰爭告一段落,但歸國后安居樂業的生活談何容易?這些“難民”將何去何從?

隨著緬甸全國?;饏f議的簽署,緬北和平的曙光乍現。這些滯留的難民并不愿離去,他們已厭倦周期性的戰亂,家中房屋、財物也毀于戰火,中國還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

云南鎮康縣城東郊的一處土坡上,劉氏老人背著三歲的孫女眺望家鄉。她的家鄉臘戍是緬甸北部重鎮,距離云南鎮康縣城150公里。古稀之年的老人不時地在胸前畫著十字,祈禱“上帝”護佑戰火中的家人。

不過,一個多月前,留守的親人還托人捎來口信:“我們還活著,等等看,暫時不要回家。”

緬北的時局依舊飄忽不定。2015年10月15日,緬甸政府與八個民族武裝簽署全國?;饏f議,而克欽獨立軍等武裝作為重量級“民地武”缺席和會。

零星的交火依舊。2015年10月27日黎明,老街方向又傳來幾記槍聲。一名邊防人員說,這可能是小股“同盟軍”,脫下軍裝、藏匿于城中,被執行清剿任務的緬甸政府軍發現。

“很想念家鄉和平的日子,而不是為親人提心吊膽,也用不著靠別人的救助過日子。”劉氏老人說。就像緬北山間的云霧,永久的和平看不到盡頭。

“向中國遷移”

2014年臘月二十四午夜,經過幾天的家庭聚會商討,劉氏一家決定只留下“老頭和尚未娶妻的大兒子守院”,她則帶著小兒子一家三口人,每人支付100元人民幣后,搭上搖搖晃晃的三輪摩托車,經過六個多小時顛簸,投奔到中國鎮康的遠房親戚家。

“不走不行了。”劉氏老人回憶說,政府軍大規模進攻果敢,一枚未爆的炮彈落到竹頂的牛棚上,砸出“玉米棒”大小的洞。

多數緬北人的祖籍是中國。正是沿襲傳統的鄉土中國,多數華人女子并沒有名字。解放戰爭后期,年幼的劉氏隨父母漂泊到緬甸躲避戰火,迄今已經失去中國國籍,不過他們中不少人還與中國邊民沾親帶故。

鎮康縣城東郊一座廢棄小院落中,兩三塊花崗巖,劉氏一家架起一口大鐵鍋,“耳朵”處還裂了一道縫。“廚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