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大會來了中國新面孔 “這是最美好的掘金時刻”
借助生物制藥的技術革命,中國或將打破沒有創新藥的魔咒。大批的海外華人制藥精英正回到中國創業、大量優惠的政府政策支持、眾多投資資本的追逐,中國新藥研發正迎來新的高峰期。
責任編輯:呂明合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邵啟月
2015年新的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被視為推動中國創新藥發展的重大助力。
借助生物制藥的技術革命,中國或將打破沒有創新藥的魔咒。大批的海外華人制藥精英正回到中國創業、大量優惠的政府政策支持、眾多投資資本的追逐,中國新藥研發正迎來新的高峰期。
沉寂多年后,中國人或將打破沒有創新藥的魔咒。
兩周之前,DIA(The Dru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第一屆藥物研究創新會議。與以往不同,10月12日舉行的這次會議,首度將主題定在了藥物研究創新。
作為非營利性的全球醫藥專業機構,DIA年會素有行業風向標之稱,這是它進入中國以來,首度將藥物創新的主題會議放在中國。“中國新藥研發正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時期,跨國公司紛紛在華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國內也出現了很多以創新為主的本土企業。”DIA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董海軍博士在開幕式上說。
與以往跨國外企的老面孔相比,此次創新藥大會,來了許多中國新面孔。
信達生物制藥公司(下稱“信達”)的創始人俞德超,是其中一位。會議開幕當天,他的公司,剛剛和美國禮來公司達成了三個腫瘤免疫藥物的全球開發合作協議,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總額將超過10億美元。這三個藥物都是信達自主研發的PD-1單抗,被視為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治療抗體之一。
張連山所在的本土企業恒瑞醫藥,同樣是大會追捧的寵兒。一個多月前,他們剛剛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PD-1抗體項目,有償許可給美國Incyte公司。按照協議,如果該藥品最終上市并達到銷售目標,恒瑞將獲得最高8億美元的收益。
大批的海外華人制藥精英正在回流,重新回到中國創業。這些企業的開創者,有著近乎相同的履歷: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作為精英先后赴海外求學工作,進入世界頂尖藥企擔任要職,英文流利,精通歐美文化,掌握最前沿的技術和國際標準流程,又極具領導力——在新的環境和生物浪潮的激勵下,回到中國,掘金中國巨大的醫藥市場。
再鼎醫藥、百濟神州,已上市的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在遍布長三角的科技園區,這些新創生物藥企業或外包服務企業正迅速崛起。
他們研發的生物藥,多針對中國多發的糖尿病、乙肝到各類癌癥。僅做單抗藥物的全國就有一百多家制藥企業,每個大品種原研生物藥的背后也都有超過10家企業在做生物類似藥。
“這是百年不遇的好機會。”曾在美國的CRO公司工作七年,今年剛剛回國創業的Charles Huang說。他的目標,同樣是新藥,一種&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