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崔敬伯
可以預計,在未來不長的時間內,崔敬伯先生優雅從容的文字會被晚輩閱讀,他的名字將會出現在中國財政學史教材或著作中,他的學術努力將會成為新的公共知識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30年,崔敬伯與母親、妻子、三個女兒。
可以預計,在未來不長的時間內,崔敬伯先生優雅從容的文字會被晚輩閱讀,他的名字將會出現在中國財政學史教材或著作中,他的學術努力將會成為新的公共知識
1947年,崔敬伯在南京
崔敬伯是一位曾經被淡忘的財政學家。但幸運的是,2015年出版的三卷本《崔敬伯財政文叢》使他開始走出塵封的歷史,重新進入公眾和學術史研究者的視野。但準確認識他的貢獻和成就,還需要專門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做出認真的努力。本文愿拋磚引玉,向讀者介紹崔敬伯其人其事。
斷裂的學術史
中國現代學術誕生于晚清維新變法時期。在20世紀初年的立憲維新浪潮下,中國教育體系由傳統經學為主的“四部之學”轉化為“分科之制”,現代社會科學被系統地引入中國。但是,此后社會科學的發展并不平順。在戰爭、運動和世代更替的影響下,中國現代學術多次出現斷裂,以至于回顧20世紀學術史時,我們卻發現并不存在一個連續、不間斷的學術傳統。
表征這種學術史斷裂性質的基本事實非常醒目,典型證據隨處可見。比如,過去有重要貢獻的學者,后來卻變得默默無聞,相關的學術史也缺少認真的記錄;后來有重要貢獻的學者,往往并不了解前人的貢獻,他們通常再起爐灶、敲起鑼鼓重開張。而且,對不同時期享有聲名的重要作者來說,他們運用的概念工具、論證的方式、引用的文獻都大為不同,借用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的話說,學術范式的轉移曾經多次發生。更不用說,時間就像一個魔術師,常常會請來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站在學術舞臺的中心發號施令,他們如此重要不容忽視,但他們的影響卻未必對學術發展總是積極有益。
中國學術傳統的這種斷裂性質造成了理解和研究前人貢獻的種種困難,也加重了學術史研究的負擔。其中最嚴重的障礙來自文獻方面。經過水火刀兵和政治動蕩,以前容易得到的文獻,現在變得可遇而不可求;即使幸運地找到一些零散著論,卻由于缺乏足夠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難以作為深入研究的基礎。在文獻的嚴重限制下,關于現代學術史的著述也就樂于繼續討論容易討論的常見人物,而打撈學術史上的失蹤者或被遺忘者卻少有人做——這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
《崔敬伯財政文叢》,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崔敬伯這個人
崔敬伯先生的際遇可以看作中國財政學術傳統斷裂的一個例證。正如吳敬璉先生指出的,“崔敬伯先生是我國著名財政學家,民國時期因博學篤志,備受學林稱譽。新中國成立后,參與新稅制的建立,但終因政治運動而長才未展。”他的聲名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降低,甚至被世界遺忘。即使1980年,崔敬伯和王子英合寫的《中國財政簡史》出版,但影響也主要局限在狹小的范圍了。
淵博的經濟思想史家如胡寄窗先生,在寫作他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時倒是提到“值得關注”的崔敬伯先生,他做出這樣的評論:“這位從20年代就已經在財政學界享有良好聲名的財政學者,曾經發表有不多于十篇的財政學論文,不知為何卻沒有財政學專著。”胡寄窗與崔敬伯先生一樣,也曾經留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在民國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