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計劃陷入困境
2013年,亨利·馬克拉姆用13億美元的撥款于開展一個近乎魯莽的計劃——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人腦。兩年過去了,經費達十多億美元的“人類大腦計劃”卻是一團混亂。
責任編輯:朱力遠
位于布魯塞爾的項目資助者,他們將政治置于科學之上。自2013年項目啟動以來,歐盟委員會并沒有對HBP的管理進行定期檢查和調整。項目的管理被各方的利益沖突搞得一塌糊涂。
2013年,歐盟委員會給神經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撥款13億美元資金,用于開展一個近乎魯莽的計劃——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人腦。兩年過去了,經費達十多億美元的“人類大腦計劃”卻是一團混亂。是管理出了問題,還是“大科學”模式本身有著無法避免的缺陷?
數十年來,亨利·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一直夢想著用逆向工程的方法理解大腦。1994年,當馬克拉姆還只是德國馬普醫學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員時,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同時“鉗住”兩個活體神經元的科學家(他利用顯微吸管檢測了這兩個活體神經元之間的放電情況)。這項工作揭示了突觸增強或減弱的過程,使科學家可以研究大腦如何學習并對其建模。這項工作讓馬克拉姆在著名的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得了資深科學家的職位。1998年,他晉升教授職位時,已經是這個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科學家之一了。
但馬克拉姆卻開始感到沮喪。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每年都發表了數萬篇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論文,但對大腦基本功能的理解卻沒有重大突破,在治療神經疾病方面也鮮有進展。馬克拉姆的沮喪還包含了個人因素。當他還在德國時,他的兒子凱(Kai)就被診斷為自閉癥。2013年接受《衛報》(The Guardian)采訪時,馬克拉姆表示希望可以“模擬出兒子的大腦,體驗一下凱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樣”。他認為,達到這個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超越目前的研究思路——不是單獨地用實驗研究行為、疾病或大腦的解剖結構,而是對整個人腦進行建模。
在2009年的TED演講中,馬克拉姆第一次向大眾描述了他的美好愿景——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大腦中860億個神經元以及100萬億個突觸的活動。他向聽眾許諾,“我們可以在10年內實現這個目標”,還暗示說,這樣的數學模型甚至可能擁有意識。他向聽眾描述,10年以后,“我們將給你寄送……一個全息投影與你交談”。馬克拉姆還在很多演講、采訪和文章中提到,這樣的大腦數學模型將給腦科學研究帶來很多突破性進展——如數值模擬可以啟發藥物研制,取代一些動物實驗,或是幫助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有更清晰的理解。不僅如此,大腦模型還可以衍生出新的技術,使電腦的計算速度得到提升,或是制造出可以執行復雜任務甚至具備智能的機器人。盡管很多科學家對馬克拉姆的夢想充滿懷疑,但他還是擁有很多支持者。2013年1月,歐盟決定撥給馬克拉姆13億美元,讓他用10年時間,模擬出人腦——他的夢想似乎就要成真了。
僅僅兩年不到,“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簡稱HBP)早已飽受質疑甚至嘲諷,混亂不堪??茖W媒體上的批評文章用“大腦迷霧”或“大腦殘骸”等詞描述這個計劃。YouTube上甚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