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巡視員建言民生實事 讓民生的“蛋糕”切得更大一些
辦民生實事應該體現出“讓民作主”,而不是由政府“當家作主”或“替民操心”;要從“政府配餐”向“群眾點菜”轉變。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詹丹晴
辦民生實事應該體現出“讓民作主”,而不是由政府“當家作主”或“替民操心”;要從“政府配餐”向“群眾點菜”轉變。
避免“一陣風”和“運動式”的民生建設,防止一些“民生工程”成為勞民傷財的“傷民工程”“民怨工程”。
2015年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如何才能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標?這就是必須“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需要把財政“蛋糕”大比例地切向民生實事,“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民生問題無小事
近年來,在各地及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最多的是“改善民生”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改善民生”也作出了工作部署。
十年前,老百姓曾經用順口溜訴說民生問題:“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沒房沒車誰跟你;病不起,藥費讓人脫層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萬幾。”這首順口溜直截了當地反映了民生的艱難,民情的苦澀,民意的怨憤。每一句都是一道黨和政府的考試必答題。
從2010年開始,廣州市把為民、富民、惠民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加大了財政資金對“民生工程”、“安心工程”的投入力度。全市用于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的財政投入,每年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