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心理學研究不可信

“不要相信你所讀到的每一篇心理學文獻。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不應該被采信”?!蹲匀弧冯s志在報道中如是說。但心理學并非惟一遭遇嚴重的可重復性難題的學科,例如癌癥生物學就是另一個類似的領域。

責任編輯:朱力遠

弗吉尼亞大學的諾塞克和同事們在過去幾年里一共嚴格重復了98個心理學實驗,其中有兩個實驗分別做了兩次,因而他們一共做了100次實驗。其中只有39次重復是成功的。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不要相信你所讀到的每一篇心理學文獻。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不應該被采信”?!蹲匀弧冯s志在報道中如是說。但心理學并非惟一遭遇嚴重的可重復性難題的學科,例如癌癥生物學就是另一個類似的領域。

看到跟老齡有關的詞后,年輕人走路的速度會放慢。這是心理學家約翰·巴赫(John Bargh)在1990年代初的一個發現,它也成為了“啟動效應”的一個經典實驗。然而,在二十年后,想要嘗試重復該實驗的心理學家卻發現,他沒有辦法得到相同的結果。

這個例子常常被用來表達人們對心理學領域的一種擔憂:可能有大量的實驗是重復不出來的。至少在直覺上,心理學家們自己都覺得文獻中的陽性結果太多了。1959年,一名統計學家研究了四份主要的心理學期刊上的文章,發現其中97%都報告了統計學上顯著的陽性結果。1995年,這名統計學家又做了一次統計,發現情況依舊。另一項研究顯示,在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里,心理學得到陽性結果的可能性是最高的,而空間科學最低;前者是后者的五倍。

陽性結果太多很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在科學研究的邏輯中,如果一組科學家能做出某個結果,那么其他科學家在相同的條件下也應該能做出同樣的結果;假如沒有人能重復出來,那么負結果也是有意義的——它們有可能證偽某些結論。這形成了科學的一種自我修正過程。一個學科中存在大量的陽性結果,但很少看到負結果,可能說明它的自我修正能力存在問題。

重復實驗

1990年代末,當布里安·諾塞克(Brian Nosek)還在耶魯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的時候,他就對方法學很有興趣。他的課程中有一些來自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實驗的可重復性所受到的挑戰。諾塞克驚訝地發現,幾十年過去了,那些當年被提出來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多少改善。

“一個缺失的信息是,就(心理學研究的)可重復性問題的大小給出最終的、經驗性的證據。”諾塞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僅僅從理論上推測心理學研究所遇到的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