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支付寶后臺:九百億如何翻滾

對每個消費者來說,“雙十一”購物是一件愉悅的事。而對背后阿里巴巴的支付體系來說,則是一場“抗洪”運動。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陳綺穎

2015年11月11日,廣東省深圳市,順豐黃田中轉場正在有序分揀快遞包裹當天發送包裹超過80萬件。 (視覺中國/圖)

編者按

七年前,天貓創造了“雙十一”光棍節消費日,當時只有幾十個商家參與。到今天,參與的商家數量達到幾萬個,一天的成交量高達九百多億。“雙十一”也從一個公司的促銷活動,變成電商行業的促銷節,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的狂歡消費日。

這樣一個連續七年的狂歡節,究竟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什么?南方周末本期專題“‘雙十一’沖擊波”試圖記錄下“雙十一”帶來的刺激、進化和陷阱。

對每個消費者來說,“雙十一”購物是一件愉悅的事。而對背后阿里巴巴的支付體系來說,則是一場“抗洪”運動。

每秒鐘完成的數萬筆成交背后,錢究竟是怎樣沿著手機和電腦流動的?24個小時里殺出來的九百多億的資金,怎樣逼著傳統金融業“脫了幾層皮”?這場中國最為盛大的網絡狂歡,又如何讓交易蔓延到180多個國家?

2015年11月1日“小單身節”這天,在浦東機場候機的劉小柒低著頭一直刷手機,她在忙著裝淘寶購物車。登機時,購物車又多了半個頁面,戰績頗豐。她是在上海廣告行業工作的白領一族,進入11月,她和朋友們的見面禮,都變成互相參觀淘寶購物車了。

十天后,就是“11·11”,大“單身節”。這些年,阿里巴巴已經成功地將這層含義從人們腦海中抹去,只留下“買買買”。

2015年11月10日午夜,天貓晚會的大屏幕上顯示,零點一過,18秒擠破1億,一分鐘擠破10億,12分鐘過100億。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筆筆的錢在流動。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支付平臺——支付寶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天支付交易1261萬筆,今年雙十一,第一個小時已達1.17億筆。

一個人窩在初冬時節溫暖的床上,手機點擊支付,購物車倒空,睡覺。這個動作在一個小時內發生1億次。對每個消費者來說,這是一件愉悅的事。而對背后螞蟻金服的支付體系來說,則是一場“抗洪”運動。

擺脫“人肉云計算”

“2010年時,所有人都趴在監控前面,出問題基本靠人肉解決,在項目室里喊。但是從2013年開始,在項目室里,已經有小伙伴坐在那兒自己低頭買買買了”

“12,12,6”,是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首席技術架構師胡喜對今年雙十一的備戰總結。螞蟻金服是阿里巴巴旗下以支付寶為主體建構的金融集團,它也是“雙十一”資金鏈瘋轉的主戰場。

這三個數字,代表三個買家熟悉的場景:選貨之后進入的購物車頁面,每秒鐘會有12萬人同時打開;下單后選擇支付方式的頁面,每秒也會有12萬人同時涌入;最后一步,支付,會有每秒6萬人同時進行。這是基于去年雙十一的數據基礎上,螞蟻金服團隊估計的2015雙十一峰值。去年這個數字,是8,8,3。

就今年來說,他們預計有90%的買家都會用手機下單支付,放棄電腦。“我記得2013年還沒有這么快,2014年起就突然轉變過來了。”胡喜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深夜十二點,人們都喜歡躺在床上購物,不會守在電腦邊了,這個習慣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轉變飛快。

11日00:12,統計顯示,無線交易額占比約75%。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已經有人傳授攻略:“電腦比手機快”。開搶半小時,手機頁面仍不時會“卡”,電腦則已毫無障礙。

在支付寶大樓內,在“12,12,6”這三個場景背后,實際運轉著一百多個關鍵系統。它們沿著密布大樓的線路,層層分解這些指標,到達數據庫、形成網絡,最終又呈現為只需點擊三次的三個頁面。

“雙十一”出現的七年來,在大眾消費習慣養成的同時,為了適應這場網絡狂歡年年奇跡般的銷售額,支付體系內部也“脫了幾層皮”。

20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