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是一個大的歷史現象” 丁玲身上的“五四”、延安、“新時期”

丁玲晚年的知音、詩人牛漢說:“老太太是一個大的歷史現象,她一直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五四’以來歷史的殘酷性、復雜性都可以在她的經歷中得到印證?!?/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陳夢帆 嚴鼎

延安時期,丁玲曾是毛澤東最為賞識的作家。圖為1955年,周恩來和丁玲交談。1957年,丁玲被劃為右派分子。她的一些“歷史問題”,直到逝世前一年多,1984年,才得以平反。 (CFP/圖)

丁玲晚年的知音、詩人牛漢說:“老太太是一個大的歷史現象,她一直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五四’以來歷史的殘酷性、復雜性都可以在她的經歷中得到印證。”

2015年7月,李向東、王增如著《丁玲傳》上下兩冊出版。上冊粉色封面,年輕的丁玲托腮,亮晶晶的眼睛望向畫外。下冊淡綠封面,老年丁玲滿臉皺紋,墨鏡后的眼睛依然微笑。

她曾被稱為“鳳姐”“丁大媽”“紅衣主教”,位列“四條棍子”之一。1986年2月,在生命的最后幾天,丁玲說:“你們大家高興吧,我肯定能成佛。”這不是丁玲第一次以佛自況。1942年,總結自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后的變化,她說:“像唐三藏站在到達天界的河邊看自己的軀殼順水流去”,“一種幡然而悟,憬然而懼的感覺”。

新近出版的《丁玲傳》記述了丁玲一生的幾蒸幾焙,引發知識界的持續熱讀。作者王增如是丁玲最后一任秘書,她與丁玲相處四年,印證了瞿秋白早年對丁玲的評價“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也敬畏疊印在丁玲身上的歷史厚度。在《“新時期”的文藝與政治——重讀晚年丁玲》一文中,王中忱以丁玲自己的話作為題記:“有些人是天生的革命家,有些人是飛躍的革命家,一下子就從落后到前進了,有些人不犯錯誤,這些幸運兒常常是被人羨慕著的。但我總還是愿意用兩條腿一步一步走過來……”

王中忱和丁玲相識于1970年代末。“文革”過后,現代文學掀起“翻案風”,“文革”中不能讀的作家重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當時的東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王中忱受老師蔣錫金點撥:丁玲是需要重新討論的。王中忱從整理丁玲作品目錄開始對她的研究。有一次,他在圖書館查到丁玲寫的一篇評論文章,評胡也頻小說。王中忱把這篇文章抄錄下來,寄給丁玲。接到此信,剛從“下放”的山西農村回到北京的丁玲異常興奮。她親筆回信說,這篇文章讓她想起很多往事。

1981年,王中忱因編《茅盾全集》進京,住在茅盾故居,丁玲特意登門看望——既是看人,也是看房子。茅盾曾是丁玲在上海大學的老師。1984年,丁玲“民辦公助”辦《中國》雜志,把王中忱招進編輯部。在《中國》的幾年,是王中忱和一班年輕編輯的快樂時光。這本由老作家發起創辦的雜志,并不排斥年輕作家和新銳作品。北島、舒婷、楊煉、多多、王小妮、格非、徐星、殘雪、韓東、西川、北村、翟永明、歐陽江河、芒克、崔衛平、于堅都曾在上面發表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