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出版社不景氣,玩小的獨立出版在臺灣
“獨立書店越來越多,獨立出版越來越多,已經成為臺灣出版業的一道風景?!眲⒆尤A說。網絡技術改變了閱讀行為,傳統出版市場萎靡,小出版社反而在臺灣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漸成氣候。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陳夢帆 嚴鼎
劉子華覺得,臺灣大出版社的展位像大賣場,不優雅。因此把展臺設計成機場的模樣。另一些展臺則設計成酒吧、三輪車的模樣。
“五六年前開始,有一群年輕人,因為自己喜歡閱讀某一類型的書,自己一個人就開了出版社,自己選書、翻譯、編輯、發行,就把書給完成了?,F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臺灣獨立出版聯盟常務理事、南方家園出版社總編輯劉子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5年11月1日至5日,臺灣獨立出版書展在北京路步行街上的廣州聯合書店舉辦。在臺北、香港、北京、馬來西亞國際書展之后,10家臺灣獨立出版社又一次集體亮相。
“獨立書店越來越多,獨立出版越來越多,已經成為臺灣出版業的一道風景。”劉子華說。網絡技術改變了閱讀行為,傳統出版市場萎靡,小出版社反而在臺灣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漸成氣候。
好好讀書,還是擺了地攤
牯嶺街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而聞名,是臺北有名的舊書老街。日據時代,那里是日本中級公務員的宿舍區,日本投降后,在臺日本人陸續被遣返,將帶不走的書籍、字畫隨地擺攤求售,“舊書攤”在此聚集。
從2000年起,每年11月牯嶺街有兩天會封街,做“書香市集”。
2009年11月,市集召集人黃海鳴第一次特別找了一些臺灣的小出版社參加。成立不久的南方家園出版社剛出了三四本書,報名晚了,牯嶺街書市已沒有攤位,她就跟“一人出版社”的總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