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奇葩”沙縣小吃:一個縣的全國生意
兩萬家店鋪、六萬從業者、每年70億營收。沙縣小吃的崛起,既有賴于普通沙縣人的企業家精神,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傾力扶持。這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小吃店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郭悅 朱麗惠
2015年11月11日,廣州,一家位于珠江新城CBD的沙縣小吃迎來午飯高峰。
兩萬家店鋪、六萬從業者、每年70億營收。沙縣小吃的崛起,既有賴于普通沙縣人的企業家精神,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傾力扶持。這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小吃店發展模式。
23年前,因為“標會”倒了,沙縣人鄧世奇背上了十多萬的債務。1992年2月的一天夜里,他和老婆兩人背著做小吃的家伙,坐了9個多小時火車從沙縣逃到了廈門。他們成了第一批出來做小吃的人,這批人基本上都是“逃債”出來的。
這些逃債者為生計所迫,在異鄉街頭開起了沙縣小吃店。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沙縣人把這種小吃店擴張至各地。沙縣小吃辦的統計數據顯示,沙縣小吃全國店鋪超過2萬家,6萬多從業者,年營業額近70億元人民幣。其店鋪規模是肯德基的五倍。在中國,這是餐飲界的一朵“奇葩”。
沙縣人外出做小吃之后,沙縣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今,動車通到了沙縣,飛機場也將要建成,縣城的物價趕上了省城,房子最高蓋到了30層,做小吃的人買下了縣城70%的房子。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2014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近13000元,高于全國1萬元的水平。
和蘭州拉面一樣,沙縣小吃的崛起,既有賴于普通沙縣人的企業家精神,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傾力扶持。這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小吃店發展模式。
“逃”出來的小吃
“若不是當年倒會,也不會有沙縣小吃。”
沙縣縣城離省會福州兩百多公里,這里四周多山,此外就是一個個的塔吊。繞城一圈,大部分房地產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最近的全國經濟下滑同樣影響了這個小縣城。隨便一打聽,當地人都知道哪個老板欠了十多億跑路了,光頭小吃配料公司的老總張昌潮近期也不斷地處理這些“麻煩”。他開車指著一個個未建成的高樓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個樓我借給他5000萬,那個是3000多萬,那個是1500多萬,現在都收不回來了。”
最近兩年,因為經濟不景氣,再加上很多人因“標會”倒了,一批批的人又不得不出去做小吃。而在二十多年前,最早出去做小吃的人,也同樣因為“倒會”。
1990年,沙縣開始搞舊城改造,許多人加入“標會”(指當地流行的一種民間融資,一個人叫標融資,幾個或十幾個人參與借錢)融資,或蓋房子、做生意,或賭博。鄧世奇還記得,原來一個月才標一次的會,后來發展成了“天天標”。直到1991年,八大“會頭”紛紛出逃。就像近兩年的民間融資一樣,資金鏈斷裂,“標會”崩潰。
當年夏茂鎮和縣城里“標會”最嚴重,所以最初也是這批人外出躲債,在路邊支起攤,開始賣起了沙縣小吃。后來,沙縣農村68%的人口都外出做小吃了。
那時,深圳等南方諸多城市開始出現一批批的打工者、創業者,這些突然涌現的對廉價快餐的底層需求,推動著沙縣小吃漸漸發展起來。
“早些年,出去的夫妻倆都背著七八個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回來的時候那些人穿得很時髦,女人的發型都變了。”從1990年就在沙縣火車站旁邊開小便利店的張昌潮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