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打假之后,藥企還能活多少 “這一次也許是真死”
2007年因為造假而死掉的企業并沒有死掉,換了個名字又活過來,是假死,這一次也許會是真死。在他看來,一些小企業會頂不住,會被收購、兼并,這一趨勢到2016年上半年會比較明了。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藥品臨床數據造假,已經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
2007年因為造假而死掉的企業并沒有死掉,換了個名字又活過來,是假死,這一次也許會是真死。在他看來,一些小企業會頂不住,會被收購、兼并,這一趨勢到2016年上半年會比較明了。
繼奶粉之后,藥品會成為中國人海外搶購的下一個目標嗎?2015年11月中旬的這個周末,一個匯聚了四百多個中國醫藥企業高管的微信群里,這一話題獲得不少共鳴。
此時,一場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主動揭開的中國制藥企業臨床數據造假丑聞,讓不少企業如坐針氈。
“推算一下,如果現在藥的數據都是假的,那以前的數據有真的嗎?我們現在的藥都不敢相信了,以前的藥還敢吃嗎?那好,大家都去國外買藥。”一位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CRO)負責人江山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
另一位上市藥企負責人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個周末大部分藥企高管都在加班,研究下一步的對策,“亂字當頭??!”
列入黑名單
CFDA并未公布317個主動撤回的藥品名單,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從醫藥數據研究機構咸達數據了解到,此次被CFDA點名的8家企業中,山東達因海洋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自查階段已經主動撤回了兩個。山東達因是兒童藥品的明星企業,心存僥幸,并未能讓它幸免于被點名。
咸達數據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研究員張玉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2007年因為造假而死掉的企業并沒有死掉,換了個名字又活過來,是假死,這一次也許會是真死。在他看來,一些小企業會頂不住,會被收購、兼并,這一趨勢到2016年上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