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養豬如何養出“創業板第一股”
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小縣城里的養豬養雞企業,為什么能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最大的“巨無霸”?創始人早年留下的“企業性格”、全員持股制度以及對技術進步的重視,成就了它的財富神話。但現在,它遭遇了新的問題,包括環保紅線、土地瓶頸等。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陳綺穎
自動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圖為溫氏集團種雞場工人在撿種雞蛋。
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小縣城里的養豬養雞企業,為什么能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最大的“巨無霸”?創始人早年留下的“企業性格”、全員持股制度以及對技術進步的重視,成就了它的財富神話。但現在,它遭遇了新的問題,包括環保紅線、土地瓶頸等。
“沒什么變化呀?要說感覺,就是又被你們打擾了。”
2015年11月10日下午,48歲的黃植強一邊為南方周末記者倒茶,一邊操著“粵式普通話”開玩笑。
就在一周前,他的“合作伙伴”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溫氏股份”)通過換股吸收合并方式登陸創業板,上市當天流動市值超過2000億元,一舉成為創業板乃至整個深市市值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
一時間,溫氏財富神話引起議論紛紛,許多人質疑為資本泡沫。
不過,外界并不熟悉的溫氏股份,在行業里卻早有聲名:2005-2014年10年間,溫氏年復合增長率20%,利潤增速21.47%,成為國內最大的畜牧企業。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380億元,凈利潤26億多元,銷售肉雞近7億只,占全國銷售總額近1/10,肉豬銷售1200多萬頭,生產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
拋開估值等資本市場因素,一家深居廣東西部一個叫新興的小縣城里的養雞養豬企業,為什么能成為這樣一個“巨無霸”?
全員持股的背后
相比起溫氏上市引發的市場喧囂,老黃更關心自己豬欄里的現實:他身后的電視屏幕里沒有播電視節目,而是分格顯示著不同的監控畫面——十余個監控攝像頭掃視著他的六十余畝豬舍和魚塘。全自動的投料和刮糞清掃、溫濕度調節養殖系統,讓他在房間里“輕松養豬”。
早在1998年便開始以“公司+農戶”形式與溫氏合作養豬的黃植強,養殖規模從17年前的數十頭增長到今年的1800頭,并在2012年成為溫氏集團的首家“物聯網自動化養殖示范戶”。
自此之后,黃植強最主要的工作反而成了“接待參觀”: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參觀者們,好奇地打量著“物聯網豬舍”內的每一個細節,反反復復地問著相似的問題——養了十幾年豬的老黃現在覺得“這活兒比養豬還累”。
1990年代,黃植強是新興縣城里為數不多的西餅店“面包師傅”,但他的小店沒有頂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而倒閉,思前想后之下,他最終包了60畝土地養豬養魚,并成為溫氏的農戶。
此時,溫氏已經養了十幾年雞,在當地越來越有名氣。
已故的溫氏創始人溫北英,1932年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