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數據,通往開放社會 對話大數據專家涂子沛
數據如果是開放的,就代表知識是開放的,權力是開放的,為開放社會提供了真正的基礎。開放社會的內涵就包含了對權威的挑戰,給普通人提供自我做主的可能空間。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廖媛
數據開放本質上是一種內開放。
數據如果是開放的,就代表知識是開放的,權力是開放的,為開放社會提供了真正的基礎。
開放社會的內涵就包含了對權威的挑戰,給普通人提供自我做主的可能空間。
今天的微信,從你使用的第一天開始,所有的對話都會保存在云端,將永不消失,理論上,子孫后代萬年之后還可以看到。保護隱私,就要捍衛你的數據。
“其實《數據之巔》要比我的第一本書《大數據》站得更高、也更遠,可惜至今銷量、影響都沒有第一本大。第一本有啟蒙作用,但大數據戰略對社會和國家真的非常重要,必須持續關注。”雖然就任了阿里巴巴副總裁,曾在部隊和政府部門工作過的涂子沛還是頗具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給廣東的中小企業講完課,他留出半天時間,與記者談早已約定的大數據與開放社會的關系問題。
萬物皆數據
南方周末:現在真到了萬物皆數據的時代,但公眾的大數據意識似乎才開始覺醒,你的書對很多人有啟蒙之功。如何通俗地來描述大數據?
涂子沛:現在,人們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晚上上床前最后一件事,往往都是看手機??词謾C其實在看信息,看信息其實在看數據,人們離不開的,是數據,“1234”是數據,朋友圈里的一張照片也是數據。數據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測量和記錄。
隨著電子設備,尤其是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把所見所得變成數據,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數據因此開始爆炸。
《史記》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史書,史書中記載的一些細節,是史家的推測或“虛構”。在智能手機、傳感器普及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生活的工作的細節,都可以被記錄下來。未來的歷史不再需要被“虛構”。從今以后,數據是靜態的歷史,歷史是動態的數據。
越來越多的工具可記錄事件,把任何所見所得立即變成數據,這是大數據時代和以往的本質區別。
南方周末: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大數據戰略”,這是全球主要國家的戰略方向。它會在哪個層面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
涂子沛:是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是大數據第一次寫入執政黨的全會決議。
在戰略層面,我看到至少三個問題,一是數據的開放和安全;二是數據的標準,各行各業的數據都應該有標準;三是數據是戰略資源、處理數據的人才也是戰略資源。
因為人們在記錄世界,可供“分析和使用”的數據在大量增加,通過這些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人類可以發現新的知識,新的交叉領域,重新構造供需,創造目前難以想象的新價值,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利潤”和“大發展”,無論是在商業領域,還是國家治理領域。
南方周末:聽起來有點“大躍進”,但大數據的確可能對現有的社會形態帶來某些顛覆。黃仁宇講的數目字管理,可能還是偏于治理的精確性。這跟現在的大數據,還是有本質區別?
涂子沛:黃仁宇講的“數據”,偏重于統計和測量,原來是要用科學方法去統計、測量,其結果是數據,而現在的“大數據”更多的是記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