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遠東國際關系與中日關系
甲午戰后,日本展開了日中修好攻勢,清朝許多重要人士在“以夷制夷”的主觀設想下,不到三年時間,就從極端仇日變為親日甚至主張聯日,以牽制俄、德國、法三國,防止中國被瓜分。他們并不知道,各國外交官都在進行秘密交易,根本不考慮中國的意見?!耙砸闹埔摹钡闹饔^設想,很可能變成他國交易的棋子。
責任編輯:劉小磊
1896年,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清朝派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為頭等出使大臣訪問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圖為李鴻章(前排右一)一行與俄方陪同人員海軍少將澤列諾伊(前排右二)合影。
甲午戰后,日本展開了日中修好攻勢,清朝許多重要人士在“以夷制夷”的主觀設想下,不到三年時間,就從極端仇日變為親日甚至主張聯日,以牽制俄、德國、法三國,防止中國被瓜分。他們并不知道,各國外交官都在進行秘密交易,根本不考慮中國的意見。“以夷制夷”的主觀設想,很可能變成他國交易的棋子。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也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學校里的同事,得知我是歷史系的,經常向我提問:為何中日關系處于今天的狀況?為何戰敗的日本與德國不一樣?為何日本能通過新安保法案?……我不是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卻以為歷史學家是什么都懂的。于是,我就不停地進行說明與解釋;本文即是這些解釋的結果,旨在說明歷史學家考慮現實問題的習慣方法:從最遠端開始,由最寬處放眼。
甲午戰爭與“三國干涉還遼”
1894—1895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發生了戰爭。該年是中國的甲午年,又稱甲午戰爭。戰爭的起因是朝鮮王國的內部政務,即東學黨起義。清朝與朝鮮王國之間有著傳統的宗藩關系,應朝鮮王國的請求,清朝作為宗主國派兵入朝;日本也根據相關條約派兵進入。朝鮮的內亂很快平息了,中國要求日本軍隊同時撤退,日本卻提出了共同改革朝鮮政治的要求,其核心是不撤兵。
此時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準備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社會都進行了研究,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地有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對中國的軍事要地繪制了比較準確的地圖;日本海軍的主要假想敵就是北洋海軍,其裝備與訓練都有針對性;日本陸軍也仿效德國制度,建立軍校,成立師團,組建指揮與參謀機構。由此,日本在朝鮮牙山、黃海豐島挑起了戰爭。而中國當時并沒有完成針對日本的戰爭準備,清軍去朝鮮前尚不知將與日本軍隊開戰,倉促應敵,陸戰與海戰俱敗,只能與日本在馬關進行和談。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四項:一、中國承認朝鮮為自主國(放棄宗藩關系);二、中國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三、中國賠款白銀兩億兩;四、中國與日本重新簽訂通商條約,給日本與英國、美國等國相當的不平等權益。其中最關鍵的是第二條,割地,尤其是割讓遼東半島,對清朝的國家命運會有很大的影響。
俄、德、法三國對此做出了反應。
俄國正與英國進行全球競爭,相當重視發展其遠東勢力,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使俄國成為真正的太平洋國家,并在圖們江口與朝鮮相連,此時正在修建聯接遠東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日本若占領遼東,將對其在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利益產生威脅。德國此時大體完成民族統一,正在崛起,發現世界已由英、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占領完畢,甚至歐洲的弱國或小國,如意大利、比利時都有其海外殖民地。德國也開始其世界性的擴張,擠進非洲,直入太平洋,遙望亞洲,對遠東事務表現出興趣。法國已經是一個世界帝國,在亞洲占據越南、柬埔寨、老撾,建立法屬印度支那,并在中國上海、天津、漢口等地也有其租界。日本占領臺灣,對法國有一定的威脅。法國與俄國有同盟關系。這樣,由俄國發起,德國和法國參加,對日本割占遼東半島進行干涉。俄國遠東艦隊開始集結,德國與法國在遠東也有軍事力量的存在。
日本已與清朝簽訂了條約,處在條約批準與互換的階段。日本沒有能力立即與俄、德、法三國開戰,對此只能讓步。然而,日本表示,他們是向三國讓步,而不是向中國讓步,并向中國提出了新增賠款白銀3000萬兩的要求。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干涉還遼”使獲得戰爭勝利的日本,對國際事務有了警覺,開始了他們“臥薪嘗膽”的新歷程。
茅海建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中俄密約與青島、旅大等權益的喪失
“三國干涉還遼&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